“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周礼·春官·师》所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bīn)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中秋赏月,源于汉代,风靡于唐朝,成形于宋代,慢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高雅风俗。最早的赏月诗为唐·李峤《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然而,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式作为一个法定的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公元976年~997年)确定下来的,故而宋代的中秋节过得非常隆重,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而茶,这片源自东方的神叶,与中秋的渊源同样深远。自唐宋以来,茶便融入传统节庆之中,成为与月饼相伴相生的风雅之事。天上月圆,人间饼甜,佐一盏清茶,既解腻润口,更平添几分清雅韵味。茶性与月性相通,皆清澈明净、温和含蓄;茶意与人意相合,皆追求平和、崇尚团圆。一壶茶,让中秋之意更浓,也让团聚之情更暖。
有中秋节的历史,就是有饮茶的历史。唐代始,中秋节习俗开始盛行。也正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将茶从其他饮品中分离出来,茶学诞生。其后,饮茶逐渐盛行,直至进入狂欢状态。
也正是从唐朝开始,煮饮团茶的习俗渐次流行。宋朝,又以福建建瓯一带的北苑龙凤团茶作为贡茶。极品的团茶,“其饼绝精,价值金二两”。团茶也被称作“月团”,中秋之夜,团茶代表着团圆,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合。
古时的团茶,有繁复的程序,经过炙、捣、碾、筛,然后在釜中煎煮而成。只有经过等待和精雕细琢,方显其珍贵。
自明太祖罢贡团茶后,茶叶主要以散茶为主,品饮也成了现在的冲泡法。还是当年那轮明月,茶事却已几经辗转,推陈出新。当年作为贡品的团茶只能在皇家大院中煮饮,而后的散茶,却如皎洁的月光播撒于万家庭院。
每逢佳节倍思亲。吃月饼,品好茶,一壶热茶,袅袅生香,言笑之间温情流动。为长辈奉上一杯,是孝心亦是传承;与同辈共品一壶,是分享更是交心......舌尖回甘,心头回暖,团聚的滋味也因此越喝越浓。茶,早已不只是饮品,而是此时此景的情感媒介——它不喧哗,却自有声,映照着我们之间无需多言的默契与牵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秋时节,天高气清,人间正式步入深秋。此时气候转凉,空气干燥,许多人常感身心倦怠、精神不振,此谓“秋乏”;更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不适等“秋燥”之症。
除了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适度锻炼之外,常饮一杯温热的骏眉红茶,亦是应对秋日不适的良方。茶中含多种有益成分,既能提神醒脑,又可润燥生津,缓解季节交替带来的身体倦怠与口干舌燥。
加之中秋团圆,宴席丰盛,美食琳琅,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不经意间摄入更多油腻与热量,容易加重肠胃负担。此时泡一壶红茶,不仅能促进消化、刺激肠胃蠕动,更有去油解腻、温暖脾胃的作用。
月圆人团圆,茶暖情更暖!茶香暖融,入口甘醇,既应季又养生。这个中秋,不妨以茶为伴,既品味传统,也照顾身体——解秋乏,润秋燥,助消化,让这个团圆佳节,过得更加舒心、健康、有滋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