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长春,一场航空盛宴尚未开幕就已点燃全网热度,长春航展布展阶段,一款身披迷彩的双发飞翼无人机意外曝光。
从网友拍摄的照片看,它的气动布局神似美军B-2隐身轰炸机,背部隆起的机身、两侧嵌入式进气道,再到独立尾喷口,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大国重器”的气场。
可就在国内军迷热议“中国飞翼技术再突破”时,美国《战区》网站却抛出酸评,说“机身铆钉不齐、接缝明显,这不过是架测试样机,”观之令人发笑。
2025长春航展
航展“双发巨兽”亮相,外形细节先睹为快
先说说这次长春航展吧,这是今年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的首次“全面启用”,这座占地庞大的航空主题场馆,不仅有供游客体验的航空公园,更承担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重要展示平台”的职能。
以往这里曾展出过歼-16、运-20等主力装备,每一次亮相都紧扣国防发展脉络。
而此次引发热议的双发飞翼无人机,就静卧在博览城的静态展示区,从现场照片看,它的尺寸远超同场可能出现的“彩虹-7”无人机。
网友曝光照片
要知道“彩虹-7”的翼展已达27.3米,而这款新机的翼展直观上至少多出三分之一,机身长度则介于“彩虹-7”与翼展52.4米的B-2之间,妥妥的“大型无人机”范畴。
此外,它的设计细节也值得令人关注,双发喷气式配置,发动机藏在机身中央上半部,进气口紧贴中部隆起结构,尾喷口还做了嵌入式处理。
而最引人注意的是机身侧面,上面清晰印着中国科学院的LOGO和文字。
虽然外媒酸它只是样机,可这款无人机能出现在空军重要展示平台上,本身就说明它已度过早期研发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成熟度。
侧面印着中科院的LOGO
美媒“铆钉挑刺”唱衰,中国研发实锤反击
“铆钉没齐平、尾喷管藏不住,雷达反射截面肯定不乐观。”
《战区》网站的报道里,美媒把镜头对准了无人机机身的细节缺陷,甚至直言“这更像测试样机,而非最终量产型号”。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忘补充一句,“美军在非保密领域早就放弃了类似设计”,言外之意仿佛在说“中国在追赶一条已被验证的错路”。
美媒评论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看看中科院的“技术家底”,就能明白这款无人机绝非“临时拼凑”。
中科院下属的自动化研究所,早年间就推出过“海翼”水下滑翔机,在无人设备的控制算法、能源管理上积累深厚,而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无人作战平台,也曾在阅兵中亮相。
而中国国有研究机构与军方的合作向来紧密,从北斗导航到高超音速武器,诸多关键装备的研发都有中科院参与,这款无人机上的中科院标识,恰恰是“科研-军方”协同的明证。
中科院
此外,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款无人机,都会联想到B2,但飞翼构型的价值,远不止“长得像隐身轰炸机”这么简单。
这种无尾翼、机身与机翼融合的设计,最大优势就是“气动效率高”,相比传统固定翼战机,飞翼的升阻比能提升不少,这意味着同样的燃油,它能飞得更远、滞空更久。
美军的RQ-180就是靠这一优势,实现了超24小时的长航时滞空,能在目标区域持续侦察而不被发现。
RQ-180
当然,设计也有取舍,没有尾翼,就意味着俯仰、航向控制能力弱,机动性比不上歼-20这类传统战机。
但从这款无人机的双发布局、机身中部的大空间来看,它的设计核心本就不是“高机动空战”,而是“长航时稳巡航”。
机身中部的隆起区域,可容纳更多燃料,也能装下大型合成孔径雷达或通信阵列,若改为武器舱,甚至能挂载远程巡航导弹,执行隐身打击任务。
网友曝光照片
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是它的“舰载潜力”,飞翼构型的翼展弦比大,低速飞行时升力系数高,起降滑跑距离比传统战机短三分之一。
中国海军对舰载无人机的需求,若这款无人机后续进行折叠翼改进,完全有可能登上航母或两栖攻击舰,与歼-35搭配执行任务。
前者负责前出侦察、电子干扰,后者负责制空作战,这种“有人-无人协同”模式,正是未来海战的发展方向。
福建舰航母
从“样机”到“量产”,中国航空工业已今非昔比
美媒盯着“测试样机”不放,却有意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早已具备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歼-20,此次航展上,有摄影师拍到一架歼-20的机头维修口盖印着“CB10300”。
这串编号暗藏玄机,“CB”代表成飞歼-20,“10”是第10批次,“300”则是总序号。
歼20上的变好
由此可得,从2023年1月曝光的“CB07156”,即第7批次156架,到如今的“CB10300”,33个月里至少生产了144架,后期批次的年产量已稳定超100架。
这还没完,要知道现在基础型歼-20已接近停产,产能正转向歼-20A/S改进型,现役总数早已突破400架,远超美军F-22的187架规模。
歼20
今年辽宁新闻联播曝光的沈飞28万平方米新总装厂房,面积是成飞厂区的2倍,比洛马的F-35总装厂还大,这种规模的厂房,配备750米长的脉动生产线,理论年产能可达200架以上。
不仅如此,歼-35A目前已开始列装空军部队,这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量产两型五代机的国家,美媒就算再怎么“酸”,也抵不过眼前的事实。
歼35A
结语
这次长春航展上,美媒看到的是“铆钉不齐的测试机”,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从2013年“利剑”无人机首飞,到如今多款飞翼装备密集测试,从歼-20的产能突破,到歼-35的双线并进,中国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路。
这款无人机的亮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它意味着中国在空天领域,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未来,随着六代机、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体系的持续发展,中国空天安全的屏障将越筑越牢,而那些盯着“铆钉”唱衰的声音,终会被更多“大国重器”的轰鸣声淹没。
信息来源:中国新型飞翼无人机设计问世
战区 2025-09-16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