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赵先生(化名)耳后突然鼓起一个包块。经超声检查,显示囊肿尺寸约2cm×2cm,深度也超过1cm,实实在在地顶在耳后,又胀又疼,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起初他以为是天热引起的“热疖子”,或是因长期戴耳机滋生细菌导致的感染。在医院就诊后,医生为他进行了门诊引流术。
意外的是,手术虽然简单,术后恢复却异常艰难。之后每隔两天换一次药,整整两周时间,伤口始终处于湿漉漉的状态,不断有液体渗出,迟迟不能愈合,导致赵先生夜间难眠、洗漱不便,更是影响了正常的社交和工作。无奈之下,赵先生再次来到接诊医院,医生判断是伤口自身问题,建议“再开一刀”,在原有伤口下方再做一次引流。
赵先生内心充满抗拒,已经承受了一次手术的痛苦和每两天一次的换药煎熬,难道还要再“挨一刀”?更重要的是,他对二次手术的效果充满疑虑。两难之际,经朋友推荐,赵先生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造口伤口门诊进行治疗。
接诊的是造口伤口门诊副主任护师张玉姬,听完赵先生的讲述,她并没有急于在伤口下方做切开引流,而是仔细检查了伤口情况,并敏锐地注意到,这个伤口的位置离腮腺非常近。
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诊断思路:“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伤口不愈合,而是‘腮腺漏’(涎瘘)。”也就是说,之前的手术可能损伤了腮腺,导致唾液不断从伤口渗出。
在详细了解病情后,张玉姬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建议:“您先去买些酸杏或者桃子来尝尝,我们观察一下伤口的反应。”这个看似平常的建议,实则蕴含着专业的诊断智慧。
一个简单的“酸杏测试”证实了她的判断:刚刚提到“酸杏”“桃子”等这几个词语,患者伤口处的渗液量就明显增多,这正是条件反射性的唾液分泌!
诊断明确后,治疗方向彻底改变。不再需要二次手术,而是采取了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方案:口服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专业加压包扎促进组织愈合。
在造口伤口门诊的专业处理下,仅经过4~5次换药,一周的时间,这个困扰患者一个多月的顽固伤口就完全愈合了。
一个精准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一次专科介入,解决了长达数周的煎熬。这背后,正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伤口造口门诊的专业力量。
来源 河南省肿瘤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