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慢慢洒进客厅,72岁的李大爷正斜靠在老藤椅上,桌上搁着他钟爱的紫砂壶和一沓茶叶。他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泡上一壶浓厚的普洱茶,从早喝到晚上看电视。家人劝他注意点,别喝太多、太浓,李大爷总是笑呵呵地反驳:“茶养人,喝了一辈子都没事!”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某天凌晨,李大爷突然胸口剧痛、大汗淋漓,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后,医生怀疑地追问生活习惯时,李大爷才回想起来,“茶,一天七八杯,晚饭后也要来两杯,不喝没精神。”
许多人对喝茶的好处耳熟能详,却少有人注意到,某些喝茶习惯,特别是偏好某类强刺激性茶饮的人,心脏真的吃不消,甚至可能给心梗“推上一把”。茶,真的能喝出心梗吗?每种茶都安全无害吗?尤其是中老年人、三高人群,哪些茶必须警惕?而你,一天究竟喝了多少杯?本文将揭开这个健康误区,第3种茶,更是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隐患,你可千万别掉以轻心。
喝茶养生,是不少中老年人的共识。但权威医学研究与临床观察指出:不是所有茶都适合每个人,尤其对心脑血管脆弱人群,部分茶饮反而存在诱发心律失常、血压异常波动等隐患!
首先要了解,心肌梗死(心梗)并非一天形成,其核心病理是冠状动脉多年的硬化、狭窄,最终导致血流阻断、心肌缺血坏死。近年来,心梗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但在中老年人中,长期刺激还是最主要的“推手”。而茶,尤其是浓茶、特定品类及饮用时间不当,容易带来两个健康困扰:
1.咖啡因含量高:如普洱、黑茶、铁观音等,咖啡因堆积不仅极易引发心律加速、血压升高,还会加重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
2.茶多酚、鞣酸等刺激物质:浓度过高影响铁的吸收,引致贫血,长期则增加心肌供氧压力,疲乏更易隐匿。
有调查显示,饮用“重口味”茶饮超过6杯/天者,突发心梗风险提升约18.7%。而每次门诊问诊,医生总能听到患者一句无奈自述:“没想到坚持喝茶,反倒让心脏受累了……”
别再以为喝茶多多益善,以下6类茶饮“高风险榜单”,医生建议一定要少喝,尤其是第3种,很多老茶客都没当回事!
1.浓普洱与陈年老茶:长期发酵、咖啡因和茶多酚双高。研究检出,晚餐后、夜间饮用浓普洱茶,心率增加幅度可达12%-15%,大大提升心梗夜间发作概率。陈年茶若存储不当,霉菌毒素还增心肝负担。
2.高温冲泡的铁观音、绿茶:滚烫茶水刺激肠胃、冠脉,使血管瞬时收缩,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饮用时尤其危险。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饭后即饮高温绿茶猝死概率提升11.2%。
3.调味花茶(如茉莉、玫瑰、桂花等):某些花草类茶含芳香挥发物与人工添加剂,体质敏感者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悸。有慢性心脏病史者需警惕。
4.市面“减肥茶”、“养生茶”:往往含利尿剂、泻药、甜味素等,剧烈脱水、扰乱电解质平衡,易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大,是夏季心脑血管事件的隐性元凶。
5.加糖甜茶、奶茶:糖分、脂肪极高,对糖尿病、高血脂人群尤其不友好,会加重动脉硬化,直接推高心梗风险。
6.重口味黑茶、夜间饮茶:晚上喝茶易致神经系统兴奋,睡眠质量变差、夜间血压升高。数据表明,当夜间饮茶后,收缩压平均升高7-10mmHg,高危人群更应避开。
医生反复强调,茶并不是越浓越好、越久越值;合理饮用、合适时段,远比盲目跟风重要!
很多人担心“那是不是根本不能喝茶?”其实喝茶与养心不冲突,只是须掌握正确原则:
1.适量饮茶,勿替代饮水。一般建议中老年人每日饮茶量不超过400毫升(约两小杯),避免整壶猛喝或临睡前摄入。
2.选择清淡新鲜的绿茶、白茶。发酵度低、咖啡因较低,更适合心血管脆弱或有慢病史人群。
3.泡茶温度适中,茶叶不过量。茶汤颜色过深、苦涩刺鼻即为过浓,应减少茶量和浸泡时间,避免饮用烫口茶。
4.餐前后错开30分钟。饭后即饮茶易影响营养吸收,建议饭后30分钟再饮用,且宜慢饮少量。
5.远离添加剂、调味型、减肥/代用茶。警惕市场上各种杂牌茶、甜味奶茶,选用原叶、正规渠道茶叶。
6.有基础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应向专业医生咨询,定期体检,发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医生呼吁,心脏健康不能“押宝”在喝茶这项习惯上,更需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多项生活方式配合。别等到身体亮红灯才后悔,“养生茶”喝得不对,可能就成了压垮心脏的那根稻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