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国内知名商场的户外用品店里,探路者的LOGO总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作为国内户外装备领域的老牌企业,探路者曾凭借扎实的产品力和品牌积淀,连续九年(2016-2024年)斩获品牌评级机构Chnbrand颁发的“中国户外装备行业品牌力第一名”,2009年登陆创业板时更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户外运动第一股”,一度是行业发展的标杆。
然而近年来,这家以登山服、登山靴等户外用品起家的公司,却因跨界布局芯片业务,形成“户外+芯片”的双主业格局,引发市场持续关注。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2025年8月,这家老牌户外企业交出的半年报显露出明显疲态,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同比下滑,其中归母净利润降幅超76%,创下2021年开启双主业以来的首次中报核心数据双降。
更具争议的是,就在财报发布前3天,探路者抛出19.3亿元定增计划,由实控人李明全额包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操作也让资本市场出现质疑声:在公司当前类现金储备近10亿元、资产负债率仅20%的背景下,只补流动资金不提具体项目,这19亿定增,到底是给双主业“输血”,还是另有盘算?围绕上述话题,南都·湾财社记者向探路者递交了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应。
中报业绩创近年新低
2025年上半年,探路者的业绩显露出明显疲态。财报显示,公司当期营业收入6.53亿元,同比下降7.82%;归母净利润仅2009.41万元,同比大幅缩水76.5%;扣非归母净利润1575.53万元,降幅更是达到80.62%。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这不仅是探路者2021年确立“户外+芯片”双主业后,首次在中报出现营收、净利双降,从历史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规模,仅高于上市以来三个年度的同期水平,位列同期业绩倒数第四,处于历史低位。
对于业绩下降原因,探路者提到两个方面:一是户外业务受市场环境和新品迭代节奏等因素影响,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报告期收入下滑,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增加,拖累盈利表现;二是芯片业务发展整体向好,但受汇率波动影响,汇兑损益大幅变动,对业绩形成反向拖累;综合导致本期业绩下降。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探路者户外业务营业收入为5.3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51%;芯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40%,但较上年同期590.93%的爆发式增长大幅跳水。
更关键的是,探路者的两家核心子公司呈现“两极分化”的困境:北京芯能上半年营收仅142.05万元,净利润却亏损3028.37万元;而曾作为增长引擎的G2Touch,当期营收9011.7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9406.26万元下滑,净利润935.69万元,同比骤降80.23%,前期增长动能明显消退。
探路者在半年报中提到,芯片业务受汇率波动拖累,这一解释也符合行业特性,芯片行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口多以美元结算,2025年上半年的汇率波动导致汇兑损益大幅变动,直接影响利润。但抛开汇率因素,北京芯能的持续亏损、G2Touch的增速下滑,已让芯片业务从“增长引擎”变为“业绩拖累”,其能否如期撑起双主业的半边天,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19亿定增合理性遭质疑
在财报发布的前3天,探路者在8月25日晚间抛出定增预案,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19.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且发行对象仅为实控人李明及其控制的企业通域合盈,相当于实控人自掏腰包为公司“输血”。公司在预案中称,此举是为了“持续推动双主业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但这一计划自披露起就引发诸多质疑。
从财务数据来看,探路者当前并不缺现金流。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达8.2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38亿元近乎翻倍;叠加1.39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类现金储备合计已接近10亿元。
此外,公司短期债务压力不高,短期借款仅1000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不足4700万元,资产负债率低至20.55%,整体财务状况较为稳健。在此背景下,19.3亿元的募资规模不仅是当前货币资金的两倍多,甚至超过了公司2024年的全年总营收。
首先受到市场质疑的是定增的必要性。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到,已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就“定增价格偏低”提出疑问,担忧此举会稀释现有股权、损害自身利益。值得注意的是,截至9月18日,探路者当前股价维持在9.26元/股左右,而实控人此次定增价格仅为7.28元/股,这一明显价差也引发不少市场声音质疑:实控人是否在通过该方式暗中增厚自身股权?
面对这些质疑,探路者也给出了相关回复。本次定增价格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且锁定期为36个月,展现了实际控制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及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本次发行统筹考虑了新老股东利益,本次定增有助于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从而实现全体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
户外业务错失风口
一边是针线缝缀的登山靴、露营包,一边是纳米级的MiniLED驱动电路,这两个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赛道,能凑到同一家上市公司的版图里,背后离不开实控人李明的布局。
回顾探路者的“前半生”,1999 年的中国户外市场尚处萌芽阶段,探路者以一顶帐篷起家,从北京香山脚下的小作坊起步,逐步构建起覆盖服装、鞋履、装备的全品类产品线,至今已有26年的发展历史。
2021年之前,这家由盛发强、王静夫妇创立的企业,曾是国内户外行业的标杆,其于2009年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户外运动第一股”;2014年时,公司营收突破17亿元,归母净利润接近3亿元,业绩表现亮眼。
转折始于2020年:这一年,探路者录得上市以来最大亏损2.75亿元。业绩压力下,公司控制权也随之变动,2021年1月,盛发强夫妇让出公司控制权,曾任职于紫光国芯、紫光集团的芯片行业资深人士李明正式入主。接过控制权后,李明随即为探路者规划了“户外+芯片”的双主业发展路径。
而就在探路者分心布局芯片的同时,国内户外市场正迎来爆发期。2021年后,露营、徒步成了中产的新潮流,始祖鸟靠高端功能性面料站稳脚跟,凯乐石借着登山赛事破圈,而探路者正忙着收购北京芯能、布局G2Touch,分心之下,错过了这波风口,曾经的“户外龙头”,渐渐被甩到了第一梯队之外。
不过,探路者没一直陷在“两头顾不上”的尴尬里,最近也开始试着把两条赛道进行结合。
“公司在2025年秋冬订货会上发布了下肢外骨骼、智能滑雪头盔和悬镜式高清户外影院等户外智能装备,使户外产品与智能技术得到有效结合,进一步挖掘户外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的可能性,为消费者缔造更为出色的户外体验与价值拓展空间。”探路者在近期的公开回复里提到,2025年,公司将重点深化智能装备与自研芯片技术的融合。
探路者的尝试,显然是为两大赛道找到协同发力的突破口。但市场的质疑仍在,自研芯片技术的成熟度、与户外产品的融合深度,以及最终消费者的接受度,仍是待解的疑问,这一产品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仍需时间去验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