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被曝向欧盟施压,敦促欧盟对华征收高达100%的所谓“二级关税”,并鼓励欧盟对印度采取类似的措施,以换取美国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
但欧盟官员怀疑,特朗普的表态实际上是给欧盟设下的“陷阱”,他们认为特朗普只是想开出欧盟难以接受的条件,然后指责欧盟没有采取强硬行动,从而把责任推给欧洲国家。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可能还寻求设下“经济陷阱”,目的是让欧洲购买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并利用其脆弱性谋取更多地缘政治利益。
表面看,这是一场地缘政治的交易;深究之,却是赤裸裸的战略讹诈。
欧盟的官老爷们终于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特朗普的真正目的,非联合抗中,也不是全力制俄,而是通过开出欧盟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将未来合作破裂的责任推给欧洲,同时为美国谋取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利益。
这一刻,欧洲的政治精英们终于痛苦地意识到,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他们不过是特朗普桌上的一口“涮锅”——用时沸热,弃时冷置。
从表面看,特朗普的提议延续其惯有的交易式外交风格,细察其内容与语境,可谓毒辣老练。
一方面,他要求欧盟对华征收高额关税,这既符合其遏制中国的战略主线,又能将欧盟绑上对华“新冷战”的战车,迫使欧洲国家在中美之间彻底选边站;
另一方面,他以“加大对俄制裁”为诱饵,看似迎合欧盟的安全焦虑,实则却将欧洲置于更深层的战略困境——若欧盟接受,则必然招致中国的反制,严重损害自身经济利益;若拒绝,则被特朗普描绘为“对俄软弱”、“不够盟友”,成为其国内政治表演中的替罪羊。
这种精心构造,体现出来的并非战略家的深谋,而是投机者的算计。
欧盟官员怀疑:特朗普或根本无意于达成真正的协议,而是刻意设置一个欧盟必然拒绝的圈套。
其目的有三:
一,为可能的第二任期对欧贸易战铺垫舆论,将“欧美贸易矛盾”的责任转嫁于欧方“不合作”;
二,是利用此杠杆,压迫欧洲购买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LNG),以缓解美国能源出口的结构性压力;
三,进一步撕裂欧洲战略自主性,使其在安全、能源、贸易上更深依赖美国,沦为附庸而非盟友。
正如分析指出,特朗普看准欧洲在俄乌冲突后的“脆弱性”,试图将之转化为美国的地缘红利。
这种以盟友为代价的单边获利行为,无疑是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致命腐蚀。
回溯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国优先”的号角早已吹响,其对欧盟的轻蔑与工具化态度一以贯之,从称欧盟为“贸易敌人”,到威胁退出北约;从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威胁,到公开支持英国脱欧——特朗普眼中的欧洲,从来不是平等盟友,而是一个可供榨取和利用的经济体与政治筹码。
此次“二级关税”陷阱,不过是其战略逻辑的延续与升级,它再次提醒欧洲:在一个奉行零和博弈、信奉强权即真理的美国领导之下,跨大西洋关系的传统温情面纱已被彻底撕碎,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计算与力量博弈。
欧盟迟到的觉悟,也让人无语——从最初对特朗普戏剧性风格的不知所措,到如今对其策略性陷阱的警觉,欧洲痛苦地发现,原本想上桌吃肉的自己,不过是特朗普餐桌上的一口涮锅。
然而,看清陷阱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才是真正的考验。
若欧盟屈服于压力,自毁与中国的经贸长城,无异于经济自杀;若断然拒绝,则又面临被特朗普舆论机器妖魔化的风险。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欧盟内部的分歧与犹豫可能被美国进一步利用,从而瓦解其集体行动能力。
事实上,俄乌战争已让欧洲尝到了能源依赖的苦果,若再在贸易与安全上盲目跟随美国,其主权与利益必将被持续侵蚀。
欧盟需要抛弃对“西方团结”的浪漫幻想,以冷静的头脑捍卫自身利益:一方面,坚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拒绝任何非理性的单边关税威胁;另一方面,加速推进能源独立、防务自主与科技自强,减少对外部的战略性依赖。
否则,很快欧洲将从吃客变成别人盘子里的涮肉。
在大国博弈的残酷世界里,没有永恒的盟友,若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便只能成为他人宴席上的一道菜。
美味散尽,只剩残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