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当兵的记忆
李振平
一、参军入伍,我成了光荣的高原汽车兵
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又到了。尽管告别军营、脱下军装已有多年,但每当提起军营,想起当兵的日子,心头总会翻涌起那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那些浸透汗水与高原阳光的往事,酸甜苦辣交织,如同陈酿的酒,在记忆里愈发醇厚,抹不去,也忘不掉。
1976年冬天,孟县(今孟州市)来了一批接兵的部队。那时我们这些农村青年,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只听说接的是西藏部队,至于具体兵种、驻防何处,接兵首长并未多讲。或许是农村生活的压抑让我渴望走出去,和父母商量后,我铁了心要报名——不管是啥兵种,只要能去西藏!
在孟县城集中后,我们坐着卡车到了沁阳火车站,换乘铺着稻草的铁皮闷罐车。两天两夜的摇晃后,抵达四川德阳,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最难忘的是夜间紧急集合。尽管前几天就听说要搞,但连等几天没动静,大家的心渐渐松了下来。直到某夜,紧急集合哨骤然划破寂静!黑暗中,排长的低吼炸响:“不许说话,不许开灯,快打背包!”刹那间,地铺上被子乱飞,背包绳乱舞,场面热闹得像炸了窝。等大家抱着“作品”跑到指定位置,连长打着手电检查——有人裤子穿反了,有人把背包捆成了包袱,有人帽子跑丢了,还有人衣衫不整……活像一群“逃荒的乌合之众”。连长讲评时强压着笑,语气却严肃:“看看你们这副样子!”
训练后期,我和接兵排长熟络了才知道,我们要当的是汽车兵,隶属西藏部队唯一的汽车团,驻地在拉萨。新兵训练结束,我们又挤上闷罐车,经宝鸡、兰州到西宁,一路感受着气候的剧烈变迁:德阳的三月,成都平原绿油油的小麦抽穗,竹林掩映的村落间满是时令蔬菜;翻过秦岭到宝鸡,黄土高原的小麦才刚一拃高;再往西到西宁,麦苗仅寸许,寒风卷着沙粒,大地一片苍凉。
在西宁适应一周气候后,我们登上解放牌汽车——车厢底铺着麻袋装的大米,用来减震增重。大家把背包码在麻袋上,排成四排对坐,沿着青藏线向西藏进发。那时青藏线还未通火车,公路是泥泞的土路。翻过日月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西宁一侧房舍密集、烟火人间;山那边却是蓝天白云下的草原,牛羊信步,藏民骑在马背上放牧,远处群山支着黑帐篷,炊烟袅袅,活脱脱一幅油画。
几日后抵达格尔木。我们在戈壁滩上搭帐篷安营,适应高原气候。那时的格尔木全是鹅卵石和沙子,树木稀少,人口大多是驻军——“兵城”二字,再贴切不过。
离开格尔木,汽车再出发,过五道梁,翻唐古拉山口。高原反应开始显现:有人脸色发紫,下车时一头栽倒,军医赶紧喂药、吸氧;多数人虽难受,倒也撑住了。过了唐古拉,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终于望见了拉萨。
拉萨,这座“日光城”海拔3700多米,气候比西宁、格尔木温和得多。年日照超3000小时,比成都多出近半。天空湛蓝如洗,常无一丝云翳;夏秋多夜雨,白天放晴,阳光明晃晃的;冬春云层低垂,却掩不住天的通透。站在太阳下能热得出汗,躲进树荫又冷得打颤。
我们的军营在拉萨西郊哲蚌寺山脚下,与寺院仅隔一条公路。哲蚌寺建在半山腰,雨过天晴时,白云从山顶铺展至半山腰,层层叠叠如飘带缠绕,恍若仙境——后来走南闯北,见过不少高山云雾,却再没见过这般震撼的“云瀑”。
拉萨城不大,驻地离布达拉宫不到五公里。老城核心是八廓街,藏民聚居于此,大昭寺、小昭寺香火缭绕。传说大昭寺是文成公主进藏后所建,寺前总有人一步一叩,口中默诵经文;还有转经的人,手摇转经筒,一圈便是诵读一遍佛经。街边商店里,转经筒、藏装、藏刀、宗教器物琳琅满目;更有尼泊尔、印度商人的店铺,摆着异域货物。
那时哪有什么“景点”?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八廓街,军人凭证件就能进,把门的看了军装,挥挥手就放行。
我们汽车团的任务是运输——全团担负西藏部队物资、装备的运输,偶尔也为地方党政机关服务。区内运输是家常便饭,有时还要跑青藏线(西宁、格尔木、柳园)和川藏线(成都、雅安、昌都)。
学开车那关,至今难忘。西藏的路窄、坡陡、弯急,全是砂石路(当地叫“搓板路”),没有红绿灯,交通规则也简单——但训练时,必须按规矩来。团里的司训队要求极严:从交通规则、汽车构造理论,到原地驾驶、式样驾驶、短途拉练、长途奔袭,一样不能少。
那时全是解放牌汽车。理论学习考模型,过关后上车练挂挡:先练静止挂挡,再练“悬空挂挡”——用千斤顶支起后轮,发动车辆后在车轮转动时挂挡,稍有不慎千斤顶滑脱,后轮着地车就窜出去,躲闪不及非受伤不可。最绝的是坡道换挡:不到十米的陡坡上,上坡必须从五挡快速降到一挡,下坡从一挡升到五挡,中间不能熄火、不能半联动、不能踩刹车、不能停车。我反应慢,总挨教练老兵骂,却打心底感激他们的严厉——那些磨破手的练习、被骂红的耳朵,后来都成了救命的本事。
司训队毕业后跟老兵实习。冬天最难的是发动车:机油冻得像沥青,得用手摇把摇半小时,摇酸了手车还是纹丝不动。实在不行,就用汽油喷灯烤油底壳;再不行,只能拖车——前车拉后车,拖一两公里或绕停车场转几圈,车才能“吭哧”着发动。
拖车有讲究,少用钢丝绳(怕后车刹不住撞上来),多用三角杠或直杠。但三角杠转弯麻烦,有次去日喀则执行任务,拐弯时没注意,后车被拖翻了,车底朝天躺了好半天。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振平:河南孟县(今孟州市)人,1976年底入伍老兵,1982年5月退伍后,在公安系统工作直至退休。
作者:李振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