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价值900多亿的品牌突然要改名,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市场策略。娃哈哈集团内部一份通知显示,从2026年起所有产品将启用新品牌"娃小宗"——这个决定的背后,究竟是宗馥莉的战略布局,还是一场迫不得已的妥协?
商标困局:29.4%股份的无奈选择
宗馥莉继承父亲宗庆后的股份后,在娃哈哈集团仅持有29.4%的股权。这个数字看似不小,但面对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46%的持股比例,她并非最大股东。
关键的是,"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并非她一人说了算。根据现行规定,商标使用必须获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意味着,即便宗馥莉想要推进任何涉及商标的决策,都需要其他股东点头。
今年年初,宗馥莉曾试图将"娃哈哈"商标从集团转让到她个人控股超过51%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然而,这一举动在媒体曝光后迅速被叫停。商标转让的失败,成为她转向"娃小宗"的直接导火索。
你能想象吗?一个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却无法自由使用企业最核心的品牌资产。这种尴尬处境,或许正是宗馥莉决定另起炉灶的根本原因。但新品牌的诞生,真的能解决它面临的控制权难题吗?
"娃小宗"诞生记:从备案到推广的时间线
时间回到2024年2月,商标转让风波刚刚平息一周,宏胜饮料集团便火速申请注册了"娃小宗"商标。这个时间节点的巧合,透露出宗馥莉早有准备。
5月份,娃哈哈官方首次公开表态,称"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措辞谨慎,却已经为品牌更换埋下伏笔。同期,"娃小宗"商标在更多类目完成申请,包括方便食品、啤酒饮料等核心品类。
到了9月,一份内部通知的流出彻底揭开谜底。文件明确指出,为规避法律风险,2026销售年度将全面启用"娃小宗"品牌。从暗中布局到公开宣布,整个过程不过半年时间。
这种雷厉风行的推进速度,是否意味着宗馥莉已经下定决心要与"娃哈哈"品牌切割?更重要的是,市场会接受这个陌生的新名字吗?
经销商反弹:99%的拒绝背后
"我打钱给公司,你给我发娃小宗的产品,我卖不掉怎么办?"20年娃哈哈经销商陆明的这句反问,道出了经销商群体的普遍担忧。
在他看来,99%的经销商都不会接受"娃小宗"。这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娃哈哈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突然换成"娃小宗",等于让经销商从零开始培育市场。
更让经销商警惕的是KellyOne的前车之鉴。2016年,宗馥莉创立的这个自有品牌,最终沦为员工福利和经销商的"送人货"。淘宝上,KellyOne官方旗舰店已无产品在售,仅存的茶饮料也多已过期。
你认为一个连自创品牌都难以推广成功的管理者,能让经销商相信"娃小宗"的未来吗?这种信任危机,或许比品牌更名本身更加致命。
市场连锁反应:从信心危机到经营困境
品牌更名的消息,成为压垮部分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据陆明透露,他所在区域三分之一的娃哈哈经销商已处于"崩溃边缘"。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毛利率10%,扣除各项成本后净利润仅剩2-3%。这样的盈利水平,让经销商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毫无抵抗力。
更严峻的是"关户"现象。刘鹏因连续两个月考核不达标被取消经销商资格,而他的遭遇并非个例。销售任务从300万骤增至600万,再要求增长15%,这种不顾实际的指标设定,正在加速经销商的流失。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刘鹏被"关户"三个月后,娃哈哈仍未找到接手者。市场的冷淡反应,是否已经给出了"娃小宗"未来的答案?
博弈还是决裂:宗馥莉的两难抉择
911亿元——这是娃哈哈品牌的估值。如果真的启用"娃小宗",这个天文数字的品牌价值将何去何从?
经销商解读,宗馥莉的逻辑是"我不用,你们也别想用"。通过放弃使用"娃哈哈"商标,倒逼其他股东在控制权问题上让步。这种"雪藏"策略,看似釜底抽薪,实则风险巨大。
因为品牌价值的流失,最终损害的是所有股东的利益。而失去经销商支持的宗馥莉,即便获得更大控制权,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空壳企业。
一位资深经销商直言:"关键还是在于宗馥莉,她对企业经营的长远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品牌叫什么更加重要。
面对稳定经销商体系与追求企业控制权的矛盾,宗馥莉会如何选择?当"娃小宗"遭遇市场的集体抵制,这场以品牌为筹码的博弈还能持续多久?2026年的到来,将给出最终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