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本旅游,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东京的繁华街头、大阪的美食、京都的古韵?
结果没想到,最近日本媒体爆出来的新闻让人大跌眼镜——在大阪,竟然有一家只接待中国客人的风俗店,还真的被警察一锅端了。
1. 案件经过:店长+司机齐刷刷进局子
大阪府警方生活安全特别搜查队在 9 月 17 日公开宣布,他们逮捕了三个人。主角是一位 32 岁的中国籍男子关博,他是“阪崎屋”风俗店的店长。
别看这店没招牌没店面,官方名义叫“外送型风俗店”(デリヘル),意思是女性不在店里接客,而是“上门服务”。听起来挺“正规”的对吧?但实际上,服务项目远远超过了法律允许的范围。
警方怀疑,从今年 5 月到 7 月,关博伙同另外两名司机(一个 31 岁的中国籍男子,一个 58 岁的日本人),把十几名日本女性送到酒店、民宿甚至客人家里,给几名 20~30 岁的中国男性提供卖春服务。
注意哦——这里的“卖春”不是打擦边球的那种按摩、陪聊,而是真实发生了性交易。
被捕后,关博立马否认:“我没指示她们卖春啊!”
司机们也纷纷撇清:“我就是接送的,不知道她们干啥。”
——emmm,这话警察大概也就当耳边风吧。
2. 生意模式:只接中国人?
有意思的是,这家店完全瞄准中国客人。
记者亲自拨打店里的电话,被明确告知:“只接中国客人,日本人不行。”
而且网站也几乎全是中文说明,甚至贴心地教你:如果你人在中国,手机开了漫游,应该怎么拨号联系。服务对象锁定得死死的,感觉就是一个“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灰色服务平台”。
3. 为什么会被查?
日本的风俗业,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 合法部分:比如陪酒、按摩、陪聊、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这些在备案后是允许的。
- 违法部分:只要涉及性交易,一律属于《卖春防止法》的范畴。
那问题来了——警察总不能 24 小时守着每个客房吧?于是,很多店就打着“合法风俗”的幌子,暗地里提供“额外服务”。大家心照不宣:顾客来之前先打听一下,熟客推荐、口口相传,信息就能传开。
关博这家“阪崎屋”,显然玩得更明目张胆——靠中文宣传+熟人介绍,直接把自己做成了“中国游客圈内知名品牌”。
于是警方才有了突破口:有人举报说“这里真的有本番(性交易)”,结合跨国背景,案子就成了重点调查对象。
4. 大阪与风俗:一个难解的结
大阪可是全日本风俗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飞田新地、道顿堀一带都是著名的“红灯区”。
问题在于,日本官方对风俗业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法律上禁止卖春,但风俗业又是庞大的经济支柱。于是就形成了灰色地带:
“喝酒、聊天、陪玩可以;真做了就违法。”
听着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但正是这种暧昧的环境,让类似“阪崎屋”这样的店有了生存空间。
只不过这次,他们把矛头直接对准外国游客,还几乎是“只做中国人生意”,自然就更惹眼了。
5. 新闻一出,日本网友评论区炸开了锅,内容五花八门:
- 愤怒派
“外国人来日本犯罪?赶紧遣返啊,还花日本纳税人的钱去关他们?笑话!”
“日本自己的监狱都快挤满了,还要帮这些外国人养老吗?” - 自省派
“说到底,日本的风俗业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明明就是默许,出事了才说违法,这种暧昧态度才是根源。”
“客人掏钱本来就不是为了喝酒聊天吧?既然环境都在纵容,这类案件怎么可能消失。”
- 民族情绪派
“现在居然轮到日本女性为中国人卖身?真让人悲哀。”
“以前说日本人压榨别人,现在反过来,日本女性被雇来做这种事,日本真的是沦落了。”
6. 更大的隐忧:冰山一角
这次的案件虽然抓了三个人,但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概率很难。
因为风俗业之所以能在日本生存这么多年,就是靠“合法外壳+非法需求”的矛盾组合。游客有需求,店家就有动力,警方查不过来,口口相传的隐秘市场就会继续存在。
而大阪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疫情后中国游客大量回流,本来就给这种灰色产业带来土壤。游客短期停留,发生纠纷也未必敢报警,这无形中更助长了这种“专门针对外国人的服务”。
说得直白点,这次抓到的“阪崎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隐秘风俗模式,未来还会不断出现。
别觉得日本是“自由国度”,什么都能玩。法律写得清清楚楚,一旦踩到红线,后果就是牢底坐穿+遣返封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