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科研中,一个现象逐渐清晰: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除了治疗方案本身,也与他们的生活形态、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素材为AIGC或AI数字内容)
早在数年前,本人所指导的研究生在南通地区所做的大样本流行学调查结果,就已经清晰地提示了这一结论:凡是积极参与癌友组织等社会活动,愿意与他人多多交往的,康复效果明显高于独自一个人、封闭自我的。
独处带来的负面情绪
(素材为AIGC或AI数字内容)
如果一个人待在家,患者们之间有个习惯:同时住院的人常常会成为病友,互相保持电话联系。由于独自在家、倍感孤独,通话时往往没有太多别的话题可聊,最常听到的就是——“某某走了”“某某又复发了”。
接到这样的电话,对方当晚往往就难以入睡。没过几天,也许他自己的身体也会急转直下……这不仅仅是因为病情,更是因为孤独无助、持续被负面消息包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从癌患心理出发
有一次,一位患者的话深深触动了笔者。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中年乳腺癌患者,情绪太低落了。每次复诊,笔者都苦口婆心地劝她,给她举了很多例证,给她看了不少资料。
最后有一次,她告诉笔者:“教授,我不是不相信您,您说的话我全信,但又有什么用呢?您是医生,您没生病;您在岸上,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我一回到家,想到自己的病,就没法摆脱。除非您让我看到活生生康复了的实例,让我浮起这些阴影时可以和她们电话聊一聊。”
是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落难时,最希望得到的不是其他,而是曾有过与他们同样经历,却已走出了苦海的人的指点与帮助。
“圆桌诊疗”互见希望
那时,笔者已有了患者群,里面的患者有的已经康复了多年。很快,笔者便付诸实施。所有求治者,围着大圆桌排排坐,笔者挨次问诊,解答疏方、指导,圆桌中谁都可以提问,相互间也可窃窃私语、相互交流。
笔者的患者中,70%~80%是老患者,其中50%~60%是康复了3~5年,活得挺不错的。还没等到看病,新患者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老患者的心理指导。
30多年的“圆桌诊疗”,患者相互间还交到了许多好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倾诉、相互支持。有不少患友这样和笔者说,2~3周来坐一坐,相互聊一聊,改改方,回去心情就好多了,至少能心里坦荡多日。
“圆桌诊疗”除了中医学诊疗法外,其实还融汇了现代心身医学的许多有效疗法。
至少,比较好地贯彻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并实施了心理治疗的倾听、支持、保证三原则,贯彻了身-心-灵-社兼顾之要素,融合了集体治疗、心理疏导、示范疗法、情境疗法、认知疗法、交友疗法等的精髓。
笔者也常呼吁患者及其家属:在规范治疗之余,也要尽快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群体抗癌中去。
在这一过程中,癌患不仅仅能够享受群体交往的快乐,一扫孤独的郁闷和恐惧;而且,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吃与睡,活得更有滋有味,可以帮助癌患挣脱病魔的枷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