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很值得一说。
一名旅客在航班飞行中,去洗手间吸烟,被机组当场发现并控制。事发航班飞往广州,机组依法启动报警程序,航班落地后移交给广州机场公安处理。
听上去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机上违法处理流程,但故事并没有止步于“移交给警方就完了”这么简单。
因为机组当天还有后续航班任务,为了不耽误上百名旅客的正常出行,他们无法在广州落地后留下来去派出所做笔录。
按以往经验来说,这事有可能会不了了之。
很多时候也不是不想管,是管不了。公安机关需要证据,机组已经飞走了,没有留下笔录,最后往往只能教育教育放人,旅客拍拍屁股走了,甚至转身就投诉航司,一点没把自己机上吸烟这事当回事。
但这一次,广州机场公安没有“放过去”,而是联系了该航班机组当天最后一站的兰州机场公安。等机组飞完最后一个航班落地兰州后,乘务长和安全员第一时间配合兰州机场公安做了笔录。兰州机场公安再把材料寄给广州机场公安,终于让这个案件有了证据闭环。
这中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就是公安和航司两方在各自职责内走通了一条跨省联动的小路。可正是这一点,让人觉得特别值得说一句:
“终于,这次没有不了了之。”
其实民航在处理类似于机上抽烟这种机上扰乱行为时,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案留地无法留,证据链谁来补?”
当旅客违法行为发生在空中,落地报警后,旅客可以被移交,但机组往往不能继续留下来。
尤其是夏秋季节高峰航班多,乘务员和安全员都在连飞,留一个人做笔录,就意味着下一班航班要延误,甚至是取消。机场公安那边也有难处。警力本来就紧张,遇到没有完整证据链的案子,想处理也处理不了,办案程序不能闭环,违法行为旅客还有可能投诉民警,给机场公安带来压力。
时间一长,机组的配合意愿在下降,机场公安的执法难度在上升,旅客却越来越胆大,甚至认为“反正最多教育几句”。
这次广州和兰州机场公安的一次合作,打破了这个惯例。它证明:只要流程对接得上,依法处理“机闹”就不是个“看运气”的事。
像这种“机上扰乱”事件,我们机组每一次都会按照民航案事件处置程序依法报警,没有模糊地带。我们也非常想严惩每一个在航班上违法的旅客,但问题在于,报警之后呢——证据链不完整,公安辛苦半天也只能“批评教育”了事。
制度层面没托底,所以只好靠人情兜底。一次两次靠大家互相理解,时间久了,机组心里就开始打鼓,这不是怕违法者,而是怕执法成本高到最后让人寒心。
但我们也清楚,这次兰州和广州能成,是因为两地公安配合默契,机组也愿意多走一步,刚好各方都愿意配合。
可不能总是靠“刚好”——全国那么多机场、每天那么多航班,不可能每次都等来一场“配合得刚刚好”的处理。
与其等个运气,不如从系统上完善制度——这个建议不知道合不合适提,还是想斗胆提一下:
建议由公安部牵头部署,民航局公安局制定流程,全国机场公安机关联动建立“空中违法行为跨地联动取证机制”,让案件不再“随航班漂泊”,让“机闹”违法者无处钻空子,让机组和机场公安都不再内耗。
从机上吸烟、打架斗殴、强占座位行李架、辱骂他人、骚扰机组、扰乱客舱秩序,这些事不仅仅是“素质问题”,更是严重影响客舱秩序乃至飞行安全的“机闹”违法行为,但如果总是处理不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系统性风险。
我们不是第一次见到有人在飞机上抽烟,也不是没见过在飞机上互殴。但我们希望,这些违法的旅客能够在被移交后,真正受到国家法律的惩治。
民航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这一次,值得被记录下来。下一次,希望它能成为常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