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期)
2.3 条干、IPI值及管间差异的控制
2.3.1 针织纱条干及IPI值要求
由于针织物的织造特点决定了针织用纱条干不匀容易在布面上暴露,特别是汗布类织物,纱线的条干差会造成织物纹路不清;纱线的管间差异大会造成织物布面条痕。同时细节对针织物的危害较大,当细节比原纱细50%时,在针织布面上就会呈现出阴影,比原纱细60%时,在针织布面上就会呈现“一刀细”,而且细节在织造过程中容易断头,从而造成布面脱圈成洞,影响织造效率。
对针织物来说,粗节的控制也相当重要,+35%的粗节虽然可以通过针眼,但在快速通过针眼时会受到针眼的摩擦而造成纱线跳针;过大的粗节因不能顺利通过针眼,而造成织造断头和布面破洞,而且一些品牌服饰对布面要求高,小粗节在验布时特别“抢眼”。当前高档针织面料对棉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棉结多严重影响针织物的布面效果,现在一些后道客户甚至把+140%棉结数作为棉结的要求指标。
2.3.2 条干及IPI值的控制措施及效果
要控制针织纱条干和IPI值,如前所述针对性分类配棉是关键。生产过程中我们将条干水平以一个区间值来控制,不偏面采取工艺措施,追求条干CV%值的降低,工作中心主要放在IPI值的提高上。要提高针织纱IPI值水平,突出做好梳理、匀整和新型器材的应用研究是工作重点。
(1)定期对各单机半制品变化情况进行AFIS分析,优化开清棉工序抓棉机、开棉机、成卷机打手速度、隔距、落棉含杂率等工艺参数,及时整改不合理车台,降低清花工序的棉结、短绒增长率。
(2)通过AFIS分析,优化不同状态梳棉机的产量、速度、隔距等,针织纱宜适当增大清梳联梳棉机给棉板与刺辊的隔距到0.61mm,以去除部分大杂质和短绒,减少纤维的损伤。提高锡林与刺辊的线速比到2.80及以上,提高道夫的转移率,减小纤维的损伤。对运行时间较长的梳棉机也可以增大锡林前上罩板隔距,提高盖板速度到260mm/min及以上,以适当增强梳理力度,排除短绒。
(3)预并条后牵伸倍数控制在1.7倍,减小并合数到5根,降低总牵伸倍数,以利于消除前弯钩,解决精梳小卷粘卷问题。同时通过定期AFIS跟踪分析,加强精梳机梳理工艺研究,控制棉结水平,合理把握精梳条短绒含量与精梳落棉,并推广德国施尔的新型高齿密锡林和顶梳,效果显著。
(4)在并条上我们采用自调匀整系统和乌斯特USG控制系统,优化参数设置,有效地防捉长粗、长细纱疵,减小重量变异。
(5)细纱上主要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细纱压力棒使用与粗纱捻度,确保后道不吐硬头,又能减少成纱粗细节。
(6)细纱机上重点摸索新型纺纱器材如新型胶辊、胶圈、带压力棒隔距块等的使用,优化配置工艺,突出强化专件器材应用的一致性。同时加强牵伸部位的检查、维护和考核,有效地控制了异常车台及锭位的发生,保证了成纱的条干及管间差异。
(7)络筒上主要是优化络纱张力、电清工艺,以及通道的清洁周期,降低对条干和IPI值的恶化,同时控制条干异常值,阻断长粗、长细等疵点,杜绝捻接不良等。
通过高齿密锡林和顶梳、带压力棒隔距块等新型纺纱器材的使用,并优化梳棉机梳理隔距、并条牵伸分配、粗细纱工艺配置等,筒纱质量跟踪对比数据见表4。
表4 调整前后CM14.6texk筒纱条干及IPI值
2.4 针织纱纱疵的控制
2.4.1 络筒机在线检测和有害疵点的清除
现代络筒机的电子清纱器功能突出有两个方面,一是清除偶发性有害纱疵,二是剔除质量指标恶化的管纱。由于络筒机每清除一个有害疵点,同时会产生一个替代接头,一般除异纤切割外,我们根据纱支、品种要求掌握的疵点切割数十万米纱在30~70个之间,通常在线通过散点图优化清纱曲线,离线通过纱疵分级仪检验清纱效果。在保证筒纱纱疵水平前提下,如果清纱剪切数量长期超出上述界限,影响络筒机效率,必须追溯纱疵成因,强化生产过程中的纱疵管理。
络筒机电清还有在线检测条干不匀、常发性疵点、毛羽、链状纱疵、过度切割等功能,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质量要求设定质量特征报警界限来剔除上述这些超限管纱,同时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专家系统分析成因,追溯到锭位,及时修理。
2.4.2 追溯纱疵成因
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助专家系统通过在线查找超限锭位,分析成因、及时修理。另一方面对超数量界限剪切也要追溯成因,查找具体工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要在抓好设备动态维护的同时,强化运转巡回清洁,防疵捉疵,操作法执行和环境控制等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纱疵的产生。
2.4.3 建立清除异常疵点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纺好针织纱就要管好每一锭,纺纱厂虽然需要检测的纱锭数量多,但只要长期运用好在线、离线等检测手段,建立试验室反馈、维修责任人及时修理、再反馈到试验室检测的管理体系,就能不断清除机械波、恶化毛羽、突发纱疵、严重条干恶化等异常疵点,不断提高布面质量。
此外控制纱线强力弱环和毛羽也是纺好针织纱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控制措施已有很多介绍,在此不在赘述。
2.5 横档的预防和控制
2.5.1 横档疵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产生针织物横档的主要原因是配棉和接替等用棉管理问题,同时织造过程的张力控制、错支等因素也是产生针织物横档的重要原因。就纺纱生产过程控制而言,重量CV%、毛羽CV%、捻度CV%、长粗节、长细节和DR%值等重要指标的控制,以及防止生产过程中各类混错现象的发生等,都是有效预防针织物横档的重要措施。
2.5.2 横档疵点主要控制措施
高档针织用纱生产过程中除要按上述做好用棉管理外,还必须严格控制好以下质量指标:一般纱线重量CV% 值,同品种同生产线控制在1.3%,同品种不同生产线控制在1.5%;毛羽CV%≤3.0%,毛羽指数H锭差≤0.5 时;捻度CV%≤4.0%,并防止强捻的产生;偏移率1.5米±5%的DR值≤15%。
(1)清梳联工序:要控制好各唛头间合理的原棉回潮和差异;提高抓棉机运转效率达95%以上,做到勤抓少抓;控制好输棉压力,保证棉层的横向和纵向均匀,梳棉机各单台喂棉及落棉的均匀,减少台差;优化分梳工艺,提高纤维的梳理度与伸直平行度,确保生条重量内不匀率1.5%以内,外不匀率2.0%以内;
(2)条卷精梳工序:防止小卷粘连、破裂;精梳棉网均匀,防止搭接不良,控制落棉的台差与眼差,确保精梳落棉台差1.5%以内;
(3)并条工序:要做好定台供应、圈条的清晰度以及运输过程的棉条防护工作;自调匀整技术的应用为提高重量CV%水平提供了保证,在纺制针织纱时,重量偏差应控制在0.5% 以下,1 m 片段重量CV 应控制在0.5%以下,10 cm 片段重量CV 应控制在1.5%以下,超过范围应及时向前道追溯根源消除异常,否则将会影响成纱重量不匀甚至造成布面横档。
(4)粗纱工序:重点控制锭差、伸长及伸长差异率以及毛粗纱等,通过调整粗纱张力参数以及修正张力曲线确保粗纱机伸长率≤2.0%、伸长差异率≤0.5%、重量不匀≤0.5%(内)、≤0.7%(外);
(5)细纱工序:是控制毛羽和捻度CV%的重要工序,要优选锭子、锭带、钢令、钢丝啳、导纱钩等关键加捻、卷绕器材,合理确定保养和更新周期,确保运行良好;同时要强化管理保证锭子无碰、无磨、无歪气圈现象,锭带长短一致,无扭花、破损、毛边现象,通道无嵌花、无恶化钢令、钢丝圈清洁器作用良好等。要控制车间温湿度在标准范围内,减少波动与区域差异,确保毛羽CV%≤3.0%、捻度CV%≤4.0%。
(6)络筒工序:主要是优化络纱张力、电清工艺,以及通道的清洁周期,降低对条干、IPI 值和毛羽的恶化,同时控制条干异常值,阻断长粗、长细等疵点,杜绝捻接不良、槽筒状态不良、通道不光洁、张力不统一等现象。
(7)生产过程中还要强化管理,防止各类混错现象的发生。
(未完待续)
作者:戴俊(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公司)
编辑: 中国纱线网,转载请注 明出处
想要获取更多纺织资讯和最新行情,关注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回复「行情」,及时获取最新纺织行情;回复「加群」,邀请您加入1000个纺织群;回复「招聘」,查看最新岗位信息。
长按扫码关注中国纱线网官方唯一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
关注纺织热点,解读行业政策,发布企业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