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感觉到我们国家很强大?
是大国工匠的精心雕琢,是金沙江上,白鹤展翅,是国基建再创奇迹,白鹤滩水电站彰显大国实力。
中国在横断山脉地震带上筑起的这座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用三项硬核数据回应了所有质疑——1600万千瓦装机容量,年发电量624亿度,三年累计发电超120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8240万吨。
#白鹤滩水电站发电量突破1000亿度#这个话题曾多次被央视报道,网友们惊叹:“这相当于北京市半年的用电量!”
“中国基建真是YYDS!”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投资2200亿的巨型水电站虽然仅运行三年,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综合效益,它是国家重大工程,是“西电东送”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它是世界顶尖,中国水电的巅峰之作,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布局。
它的建造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世界首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圆筒式尾水调压室规模最大;300米级高拱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规模最大;全坝使用低热水泥。
它就是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工程,位居世界第二。
白鹤滩水电站的构想,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后。
滔滔江水吞噬家园的景象,让时任云南省副省长张冲彻夜难眠。
他亲眼看见了洪水带来的惨状,也看到了金沙江蕴藏的巨大能量,从而产生了在金沙江修建水库的想法。
为验证这一设想,张冲先生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九次率队深入金沙江峡谷,甚至踏勘过地势险峻、水流湍急的虎跳峡。
1958年,国家正式采纳了张冲先生的建议,决定在金沙江干流的白鹤滩修建一座巨型水利枢纽。
但是受限于当时国家的经济与技术条件,加之国际局势动荡,白鹤滩工程只能被暂时搁置。
1980年,张冲先生因病去世,他没有看到梦想中的白鹤滩水电站。但是他始终坚信,这座水电站终将屹立于金沙江之上。
1990年,华东勘测设计院再次启动前期勘探,早期勘探人员面临的艰苦条件难以想象。
那里没有路,没有住所,没有电。
为了推进勘探工作,他们只能在夜晚借助灯光继续奋战,实在疲惫不堪时,就直接在地上休息。
工作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扛着沉重的仪器,借着手电筒摇曳的灯光,进行了世所罕见的勘探。
白鹤滩坝址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它位于横断山脉深处、川滇地震带核心,强震频发;两岸岩体是2.5亿年前喷出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看似铠甲,一旦动土便碎裂成“玻璃心”。
“一挖就崩”,被工程师们比喻为“在豆腐渣上盖楼”。
不少外国专家踏勘白鹤滩后,面对断裂密布、岩体破碎的峡谷,连连摇头,断言‘在此建高拱坝、筑大水库几乎不可能’,甚至直称‘中国人还没这本事’。
但国内的建设者们横下一条心,不怕下苦功夫,硬是啃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建设过程中,施工队伍面临着诸多挑战。
工地上曾流传这样一个玩笑:“跺跺脚都可能塌方”。话虽夸张,却道出了那片岩体的脆弱与施工的步步惊心。
在首席设计师张春生的带领下,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采用特制浆液填充岩体缝隙等创新技术,才增强了坝基的稳定性。
在施工中,建设类似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时,曾发生过突涌水险情,洞内积水迅速上升。
为查明险情,张春生带领技术人员,腰系绳索,在齐腰深的冰冷积水中摸索前行,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终成功封堵地下水,保障了施工安全。
白鹤滩水电站的大坝,被誉为‘无缝’与‘智能’的典范。这座高达300米的特高拱坝,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针对脆弱的玄武岩问题,他们采用“胶水法”技术,向岩石缝隙注入特制浆液,增强坝基稳定性。
针对地震频发的问题,工程人员设计了289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将坝体压力均匀传递到两侧山壁,大坝能够承受7级地震,抗震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温度控制方面,团队研发了低热硅酸盐水泥,并配套智能温控系统。混凝土中埋设了数千个温度传感器和冷却水管,构建了庞大的监控网络,实时监控温度变化。
在干热河谷气候条件下(白天地表温度能达到70摄氏度),施工人员还得在制作混凝土时加入冰块,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27摄氏度。
另外,运输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当地的山势特别陡峭,传统常用的运输方式在这里根本没办法使用。
工程师们在山体两侧架起多根钢索,用缆机将混凝土直接吊运到施工地点,创造了“水泥搅拌车空中飞”的奇观。
通过精益求精的“绣花功夫”和全面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他们最终实现了803万立方米混凝土的大坝没有产生一条温度裂缝的奇迹,建成了“无缝大坝”和“智能大坝”。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难题,也为世界水电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然,奇迹永远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奉献和牺牲。
巧家县白鹤滩镇村民邱云顺被勘探人员的精神感动,主动开始收集水文和气象资料。他步行通过靠在山崖上的驿道,将观测信息反馈回去。
为支持项目建设,至少10万移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搬迁到其他地区生活。
按0.28元/度的电价计算,白鹤滩水电站三年发电1500亿度的经济价值已达360多亿元。
有人计算后发现,单从发电收入回本,大约需要二十多年时间。
但白鹤滩的价值远不止于发电收益。
防洪效益方面,白鹤滩水库防洪库容达75亿立方米,相当于525个西湖,能有效拦截金沙江洪峰,保护长江中下游城市安全。
生态红利同样亮眼:年均602.4亿千瓦时的清洁电量,相当于每年少用1968万吨标准煤、少排5160万吨二氧化碳;到2024年9月底,已累计削减碳排放1.2亿吨。
白鹤滩水电站与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三峡、葛洲坝等水电站共同构成1800公里清洁能源走廊,实现“一滴水发六次电”的效益最大化。
它拥有7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相当于525个西湖),能在汛期有效减轻下游洪峰压力。
在枯水期,它可以给下游提供调剂的水量,减轻旱灾影响。
同时,白鹤滩还能改善金沙江航运状况,拦截泥沙减轻三峡库区压力。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曾经偏远而闭塞的巧家县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当地农民开起民宿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曾经外出闯荡的年轻人也回来开启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滚滚长江闪着银辉,白鹤滩大坝的泄洪孔喷出的洪流似千军万马奔腾而下;山脚下村落炊烟袅袅,不远处的高压线塔把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往远方。
张冲先生若泉下有知,当可欣慰,他68年前种下的梦想,如今已长成庇荫半个中国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央视新闻:《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专题报道
2.《投资2200亿的白鹤滩水电站,已运行3年,实际收益打脸反对者!》,今日头条
3.《白鹤滩水电站:在金沙江上铸就“国家名片”》,中国科普网〉
作者:溪月
编辑: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