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物质,包括各类可燃液体、气体和高压设备,火灾风险具有突发性强、蔓延迅速、扑救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灭火系统如水喷雾和泡沫系统在应对油类火灾和带电设备火灾中存在明显局限,尤其是在遇水反应物质(如金属钠、硝化棉)火灾中更是严格禁止使用水基灭火系统。固定式干粉自动灭火系统以干粉灭火剂为核心,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可快速响应并抑制多种类型火灾,成为保障石油化工安全的关键技术。
干粉灭火系统凭借其快速灭火、化学抑制燃烧链反应、适应极端环境等特性,为化工场所提供了高效防护手段。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的组成原理、设计要点、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旨在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消防解决方案,降低火灾风险,保障人员与财产安全。
2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固定式干粉自动灭火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组件协同工作实现火灾快速探测与扑救功能。系统主要由灭火剂供给源、输送网络、喷射装置和控制探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灭火剂供给源主要包括干粉储存容器和驱动气体瓶组。干粉储存容器通常采用不锈钢罐体,填充超细干粉灭火剂(粒径≤20μm的磷酸铵盐或碳酸氢钠),配合高压驱动气体(氮气或混合惰性气体)。这种设计使灭火效率比传统干粉提升12倍以上,残留量减少90%。驱动气体瓶组则提供足够的压力将干粉推送至火源区域,氮气瓶的额定充装压力不应小于15MPa。
输送与喷射网络包括管道、减压阀、过滤器和终端喷头。管道需采用耐腐蚀材料(如316不锈钢),细水雾过滤精度≤40μm,以防止堵塞和腐蚀。针对不同保护场景,喷嘴布局采用差异化设计——加油站采用顶棚下垂式喷嘴覆盖车辆作业区,储罐区则采用"罐顶喷头+高架干粉炮"的组合,射程可达25-60米,实现立体防护。
控制与探测系统是现代干粉灭火系统的智能核心。多传感融合探测技术通过感温+感烟+火焰+气体探测器的组合,大幅降低误报率。先进系统还引入红外热成像和AI火源定位技术,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内。控制系统采用三重启动机制——全自动模式(探测器联动)、手动电启动(控制箱按钮)和机械应急启动(拉绳装置),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系统都能可靠启动。
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分为自动与手动两种模式。在自动模式下,火灾探测装置检测到火源信号后,系统延时启动(通常30秒),驱动气体开启干粉罐阀门,高压气体推动干粉形成气粉混合流,经喷嘴或炮头喷射至火源,通过化学抑制、覆盖窒息等方式灭火。手动模式则通过现场控制按钮或机械应急装置直接启动,适用于探测器故障或特殊场景。
3 设计原则与技术要点
3.1 应用场景适配性设计
石油化工场所多样性要求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必须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对于储罐区,应采用全淹没或局部应用系统,喷头布置覆盖罐顶、罐壁,结合高架干粉炮实现立体防护。具体设计时,罐顶每100㎡应布置8个干粉喷嘴,罐周设置干粉隔离墙(含破袋机构),搭配60米射程干粉炮,形成"点-线-面"三级防护网络,将油品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
对于生产装置区,如反应釜、管道等复杂设备,应采用模块化分区控制策略,避免火势跨区域蔓延。针对氢气加气站等特殊环境,应在压缩机棚顶布置全淹没系统,结合8kg手提灭火器,且符合GB 50516-2010强制要求:每2台加气机配置≥2具4kg灭火器,并设独立消防给水系统作为补充。
电气设备区需选用绝缘性强的ABC类干粉,确保带电设备灭火安全。对于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可燃气体火灾场所,干粉炮系统是最佳选择,其设计需满足GB16668-2010要求:在停靠大型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船的液化气码头装卸臂附近宜设置喷射量不小于2000kg干粉的干粉炮系统。
3.2 技术参数规范
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的设计(184-0591-8333)必须遵循严格的技术参数规范,以确保系统有效性。全淹没灭火系统的干粉喷射时间不应大于30秒,而室外或有复燃风险的室内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干粉喷射时间不应小于60秒。
干粉设计用量计算需满足规定时间内需要同时开启干粉炮所需干粉总量的要求,并不应小于单位面积干粉灭火剂供给量与灭火面积的乘积。干粉设计总量应为计算总量的1.2倍安全系数。干粉炮系统的单位面积干粉灭火剂供给量根据类型不同而异:碳酸氢钠干粉8.8kg/m³,碳酸氢钾干粉5.2kg/m³,氨基干粉、磷酸铵盐干粉3.6kg/m³。
防护区设计也有明确要求:全淹没系统开口面积不应大于该防护区总内表面积的15%,且开口不应设在底面;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50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25h;围护结构及门、窗的允许压力不宜小于1200Pa。
3.3 环境适应性优化
石油化工环境复杂多样,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需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北方地区应选用耐-40℃低温干粉和防冻型喷头,管道添加乙二醇防冻液(≥40%)或设置电伴热;沿海区域则需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抗盐雾腐蚀。
对于缺水地区,干粉系统无需水源的特性使其特别适用于干旱地区油库和偏远站点,相比传统消防系统节水100%。此外,系统还需具备抗误报设计,采用"多源信号复合判断"逻辑:仅当温度与烟雾探测器同时报警,或火焰与气体探测器联动时才会启动灭火,这种设计可将误启动率降低至0.1次/年以下。
当系统管道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时,管网等金属件应设防静电接地,防静电接地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对于保护对象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大于2m/s的场合,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以确保灭火效果。
4 应用场景与效能分析
4.1 储罐区灭火应用
石油化工储罐区作为重大危险源,其火灾防护具有极高重要性。某滨海油库为10万m³原油罐配置了"隔离墙+干粉炮"系统:在罐间设置填充橡胶干粉袋的隔离墙,破袋后形成泡沫-干粉屏障;同时配置罐顶喷头与60米射程干粉炮联动的立体灭火网。在2024年模拟火灾测试中,该系统在35秒内扑灭直径12米油罐火灾,油品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成功阻断了连锁爆炸风险。
对于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区,需采用固定塔式装置,以四吨级干粉罐为核心,氮气驱动系统确保1分钟内完成启动,5秒内喷粉,喷粉量达4.53公斤/秒。这类设计遵循"抑爆优先于灭火"原则,针对化工物料的燃烧速率快、二次灾害风险高的特点,首先防止爆炸发生,其次才是灭火。
4.2 生产装置区防护
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区包括反应釜、管道系统、泵区等复杂设备,火灾风险具有多点散发、连锁蔓延的特点。某炼油厂反应釜区部署了智能干粉系统,集成AI火源定位与5G远程控制技术。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识别早期火源,联动关闭进料阀并启动灭火,将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的使用使该厂年度火灾事故率下降70%,维护成本降低60%。
生产装置区的灭火系统设计需充分考虑设备复杂性,采用模块化分区控制策略,每个分区设置独立的探测和灭火单元,避免火势跨区域蔓延。喷头布置需确保覆盖所有潜在火源点,特别是在管道接口、阀门和泵等泄漏高风险区域增加喷射点密度。同时,系统应与工艺安全系统联动,在火灾发生时自动切断物料供应,从根本上减少燃料来源。
4.3 加油站与加气站应用
加油站和加气站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终端设施,直接面向公众服务,其安全性尤为重要。山东某加油站采用下垂式喷嘴布局,每个加油道配置3个ABC超细干粉喷嘴。2024年实测显示,系统在12秒内扑灭车辆油箱火灾,过火面积控制在0.5㎡内,避免了传统灭火器"覆盖不全,延误扑救"的问题。
在加油岛顶棚布置干粉喷嘴时,每台加油机需配置独立探测单元。加油机内部安装中央处理器,联动温度、烟感和振动传感器,形成覆盖静电起火、泄漏起火、碰撞起火的全面防护网络。对于加气站,特别是氢气加气站,因氢气具有极低的点火能量和高的扩散系数,需采用专门的设计方案,在压缩机棚顶布置全淹没系统,并结合手提灭火器形成多层次防护。
5 安全与环保考量
安全性设计
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的安全性设计是确保人员安全和防止意外启动的关键。系统应采用多重启动保障机制:自动、手动、机械应急三级控制,确保极端情况下系统可启动。所有手动启动装置都应明显地标示出其对应的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名称,安装高度宜使其中心位置距地面1.5m,便于紧急情况下操作。
在紧靠手动启动装置的部位应设置手动紧急停止装置,其安装高度应与手动启动装置相同。手动紧急停止装置应确保灭火系统能在启动后和喷放灭火剂前的延迟阶段终止。在使用手动紧急停止装置后,应保证手动启动装置可以再次启动。
对于防护区内部的人员安全,必须保证人员能在30秒内安全疏散。防护区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能自动关闭,在任何情况下均应能在防护区内打开。系统启动前应有声光报警,并联动关闭通风设备,防止火势蔓延和保障人员安全撤离
6 发展趋势与挑战
6.1 智能化升级方向
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正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AI预测与联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趋势,通过结合设备温度、压力数据,可实现火灾前72小时预警。智能预警系统能够降低误报率,通过数字孪生模拟灭火路径优化,提前发现潜在隐患。
无人化灭火系统是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无人机搭载干粉喷射装置,实现高危区域自主灭火。这类系统特别适用于大型罐区、高空装置等人员难以快速到达的区域,可在火灾初期实施"侦察-灭火"一体化作业,减少人员风险。
远控炮系统采用无线控制操作,能控制消防炮的俯仰、水平回转和相关阀门的动作。消防控制室应能优先控制无线控制器所操作的设备;无线控制的有效控制半径应大于100m;1km内不得有相同频率、30m内不得有相同安全码的无线控制器;无线控制器应设置闭锁安全电路。
6.2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尽管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误报与残留问题是一直以来的难题,解决方案在于优化算法降低误报率,研发生物降解型干粉减少环境残留。最新研究的磷酸盐-碳酸氢盐基固液双相灭火剂(SLBEA-ADP)在汽油火焰测试中实现1.86秒极速灭火,降温速率-1.28°C/s,且残留物更易生物降解。
成本优化是推广过程中的另一挑战,通过组合分配系统设计(一套设备保护多区)可降低初期投资30%。同时,系统还需解决干粉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块、性能下降等问题,这需要通过定期维护(每月校准探测器灵敏度,年度化验灭火剂纯度)来保证系统可靠性。
标准协同滞后也是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推动DB37/T 1317-2025《超细干粉灭火系统技术规范》与GB 50156等国家标准的参数统一,特别是在驱动压力、喷射时间等关键指标上。只有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确保不同厂家、不同系统的兼容性和可靠性。
7 结论
石油化工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通过高效灭火、环境适应性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为行业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系统采用多种机制协同作用:化学抑制中断燃烧链式反应、物理覆盖隔绝氧气、冷却作用降低温度,从而快速有效扑灭火灾。
未来,随着绿色材料、AI技术的深化应用,系统将向更精准、环保、经济的方向发展。智能化预警与控制系统、环保型灭火剂、数字孪生技术等的应用,将不断提升系统性能和可靠性。通过技术创新与规范完善,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有望将石油化工场所火灾损失再降低50%以上,为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石油化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系统配置,遵循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和测试,确保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加强与专业消防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引入最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不断提升火灾防控能力,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