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零点刚过,哈萨克斯坦总统府新闻办在X上丢出一张极简海报:灰蓝色背景,一行白色大写西里尔字——“УЛЫС ТАРИХЫНЫҢ БАСТАУЫ”(“国家历史的起点”)。配图是一面出土于突厥斯坦州的金帐汗国铜镜,镜背隐隐刻着“术赤”二字古体篆写。五分钟后,托卡耶夫本人转发并置顶:“感谢议会一致通过宪法修正案,术赤汗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国家缔造者。”
凌晨一点,话题标签#ЖошыХан(术赤汗)冲上哈萨克斯坦热搜榜第一;凌晨三点,俄罗斯 Telegram 频道“Рыбарь”紧急推送:“克里姆林宫深夜召开中亚小组会议”;早上七点,阿拉木图胜利公园已有市民自发点燃长明火,围着新竖起的术赤旗帜拍照。历史课本里沉睡八百年的人物,一夜之间成了“国民偶像”。
(一)血统迷雾中的“草原第一王子”
1177年前后,一个男婴在斡难河畔诞生。孛儿帖被蔑儿乞人掳走又救回的故事,在《蒙古秘史》里写得像草原史诗:孛儿帖回到成吉思汗身边九个月后产子,于是“客人”(术赤,意为“不速之客”)成了长子之名。
争议从未停歇——弟弟察合台当众骂他“蔑儿乞种”,《史集》记载成吉思汗却拍案:“术赤是我的长子,这话以后不许再提!”无论血脉如何,少年术赤十五岁便率部西征,1218—1224年横扫花剌子模、破基辅、饮马黑海,为蒙古帝国献上了史上最大的一块西部领土:钦察草原。
1225年春,术赤病逝,封地传至次子拔都;1236年拔都率军再西进,正式建立“术赤兀鲁思”,汉语称金帐汗国。汗国北起喀山,南抵锡尔河,囊括今天哈萨克斯坦全境。拔都在萨莱建都时,把兄长鄂尔达封于东部“白帐”,正是今日哈萨克草原核心。草原史学家穆罕默德·海达尔·杜拉提在《突厥世系》里写道:“若无术赤之弓,则无钦察之马;若无钦察之马,则无哈萨克之歌。”
(二)苏联课堂里的“隐身汗王”
“小时候我以为俄罗斯人摆脱‘鞑靼桎梏’就是世界史主线,至于术赤?老师只提了一句‘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早死’。”1989年出生的阿拉木图记者阿谢尔回忆。苏联统一教材把金帐汗国放进“蒙古统治俄罗斯”章节,术赤成了反面注脚:横征暴敛、阻断城市、破坏文化。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用的俄语课本里,基辅大公“英勇不屈”,术赤则“冷酷无情”。
历史叙事权的真空,让1991年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一度陷入“身份拼图”:国语是哈萨克语,但六成城市人口更习惯俄语;部族记忆根深蒂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各唱各的“族谱长调”。
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1995年提出“永恒国家”概念,试图用“草原欧亚”替代“斯拉夫东方”,却苦于缺乏一个“既本土又普世”的符号。
(三)2024—2025,为什么“非术赤不可”?
1. 人口结构临界点
2024年全国人口普查,哈萨克族占比首次突破70%,俄罗斯族降至18%。首都努尔苏丹(次年改回阿斯塔纳)街头,哈萨克语标识已占七成。语言转换的临界点,让“历史主角”问题变得更可讨论——总统办公室内部报告写道:“主流族群需要自己的建国叙事,而非共享他者的解放故事。”
2. 地缘政治再平衡
2024年2月,俄乌战事外溢效应加剧,欧亚经哈原油管道一度停输;同月,哈国最大铀矿企业宣布对华长期供销扩至55%。托卡耶夫在3月国情咨文里首次提出“多向量2.0”,核心诉求是“历史主权必须与经济自主匹配”。把术赤扶上“国父”之位,等于告诉莫斯科:我们并非从你而来。
3. “一带一路”叙事缺口
2024年9月,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托卡耶夫与中方敲定第三条跨境铁路。中方提出“丝绸之路两千载”,哈方却苦于“没有连贯历史角色”。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火速呈上《术赤与丝路南道》报告:术赤西征后维护的“别儿哥路”,正是唐代“北新道”的草原延长线。历史学者们一拍即合——“让术赤当桥梁,既有草原血统,又有丝路血脉。”
(四)宪法里的那几行字,究竟写了什么?
2025年8月20日,议会以98∶0全票通过《宪法补充条款》:
第1-1条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承认术赤汗(Joshy Khan)为国家的历史缔造者,其建立的金帐汗国是哈萨克汗国及现代哈萨克斯坦国家性的先源。国家保护并弘扬术赤汗的历史遗产,致力于以之作为公民团结、多民族和谐与文化认同的象征。
紧接着,《教育法》《语言法》同步修订:小学五年级开设《术赤与金帐时代》必修课;阿拉木图—阿斯塔纳高铁更名为“术赤号”;突厥斯坦州考古遗址“术赤陵”(尚未证实真伪)升格为国家级纪念地。政府还宣布2026年为“术赤年”,预算拨款1000亿坚戈(约2.2亿美元)用于博物馆、电影、动漫、元宇宙数字展。
(五)街头、草原、屏幕——“术赤热”的三重奏
阿拉木图市中心的“绿色大巴扎”门口,2025年9月中旬出现一座12米高的术赤骑马像:青铜披风、右手按剑、左手指向天山方向。雕像底座刻着一句哈萨克谚语:“阿尔卡 ң ырысы—бірлігі”(“草原的财富是团结”)。揭幕当天,上千市民着传统礼服,吟唱《术赤颂》——歌词由著名诗人奥拉尔拜·奥拉尔创作:“你的战马踏过的地方,长出今天的麦穗。”
抖音国际版(TikTok)上,#ЖошыЧеллендж 话题播放量突破8亿次:年轻人穿蒙古式袍、佩金帐汗国小旗,在草原风口挥刀起舞。人气博主阿扬上传的“术赤变装”视频获赞450万,配文:“800年前的帅哥告诉我们,家不是部落,是草原;草原不是土地,是人心。”
然而,争议也迅速发酵。9月12日,北部城市彼得罗巴甫尔约300名俄罗斯族示威者高举标语:“术赤不是我们的英雄。”警方以“未经批准的集会”为由驱散,逮捕21人。托卡耶夫在次日电视讲话中回应:“尊重所有民族的历史记忆,但国家需要共同象征。就像交响乐,主旋律清晰,和声才丰富。”
(六)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抗议”与俄罗斯的“学术冷淡”
9月15日,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历史系发布声明:“金帐汗国是突厥—蒙古共同遗产,非一国可独占。”塔什干学者担心,哈萨克斯坦下一步可能把撒马尔罕、布哈拉也纳入“术赤遗产走廊”。
克里宫则保持官方沉默,仅由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简短回应:“我们尊重伙伴国塑造自身历史的权利,但俄方保留学术讨论的自由。”背后动作却不断: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紧急立项“金帐汗国与俄罗斯文明”,国家电视台推出纪录片《拔都与俄罗斯土地的解放》,被外界视为“叙事对冲”。
(七)草原夜话——“认祖”之后,路在何方?
夜色下的突厥斯坦草原,考古学家博拉特·哈吉耶夫围着篝火与学生聊天:“术赤入宪不是终点,而是提问的起点——我们究竟想借他讲一个怎样的未来?”
提问一:多民族和谐能否只靠一个符号?
北部俄罗斯族、南部乌兹别克族、高原本土德意志裔,各有祖先故事。政府计划在2026年推出“共同历史”系列教材,用三语对照(哈萨克语、俄语、英语)讲述术赤、哥萨克、移民垦荒、苏联卫国战争等多条线索,试图构建“交响式”记忆。
提问二:考古与神话的边界如何守护?
“术赤陵”至今未发现确凿遗骸,突厥斯坦州遗址可能只是衣冠冢。哈吉耶夫呼吁:让科学考古先行,避免“历史迪士尼化”。国家考古队已邀请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碳十四测定,并开放数据库供国际同行评议。
提问三:地缘政治的新叙事是否引发军备竞赛?
哈萨克斯坦2025年军费预算增长12%,但官方强调“防御性”,并继续参与集安组织与北约“草原之鹰”联合演习。托卡耶夫称,历史主权不是领土诉求,而是和平共处的心理支点。
(八)当炊烟再次升起在钦察草原
800年前,术赤在萨莱宫帐前眺望黑海,可能未曾想到自己的面孔会被印在21世纪的咖啡杯上。历史从不属于死者,它活在每一次被讲述的瞬间。
哈萨克斯坦把术赤写进宪法,不只是在翻一页旧书,而是把书页折成纸飞机,投向未来的课堂、商场和外交舞台。纸飞机能否穿过民族情绪的云、大国博弈的风,仍需时间检验。但草原上的炊烟已再次升起——这一次,它不再只是部落的篝火,而是一个年轻国家试图点燃的、照亮多民族夜空的信号弹。
信号弹的光柱里,有人看见认同,有人看见商机,也有人看见隐忧。正如一位阿拉木图老人在术赤雕像前所说:“我们把他请回人间,但愿也能把自己请回理智。”
术赤在二十一世纪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