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二封奥斯卡影帝,片酬却只有25万?不是美元,是人民币。这事儿要是搁好莱坞大片里,编剧都得被骂“太假”。
可它真就发生在阿德里安·布劳迪身上——那个29岁就封神、眼神能杀人、演技能封圣的男人。
22年前,他凭《钢琴家》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年轻影帝;22年后,他又凭《粗野派》再度捧杯,成为影史第11位“双冠王”。掌声响了两分钟,可片酬没涨两分钱。
更离谱的是,这位顶级演员,如今靠卖画吃饭。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玩票”,不是“副业”,是实打实的“谋生”。他自嘲:“因为我是个失业的演员。”
这话听着心酸,可布劳迪说的时候,嘴角还带着笑。他从不觉得自己落魄,只是——他从没打算按好莱坞的剧本活着。
在明星片酬动辄千万美元的今天,布劳迪的25万片酬,连一线流量小生一场综艺的零头都不够。可他从不接烂片,不拍广告,不靠流量变现。漫威找他演反派,华纳想让他进蝙蝠侠宇宙,他全推了。
“演员应该对观众负责,而不是对票房负责。”这话放现在,简直像一句冷笑话。
但他真的做到了。为了《钢琴家》,他卖房、分手、减重20公斤,把自己活成一个幽灵。拍完后,他花了好几年才走出角色阴影,一度患上饮食失调。
后来拍《超脱》,他观察流浪汉,揣摩孤独教师的破碎灵魂。那个红着眼抽烟的镜头,成了影史经典。可电影票房?惨淡。
布劳迪的电影,从来不是爆米花。它们是苦药,是镜子,是刺向人性深处的刀。观众爱看,但不爱买票。
所以,他火,但不“红”;他拿奖,但不赚钱。既然演戏赚不到钱,那就画画。
别误会,这不是明星玩票。布劳迪从小在艺术家庭长大,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摄影师。他画画,不是为镀金,而是为表达。
他的画风狂野、荒诞、充满批判:梦露的脸被撕裂重组,星巴克美人鱼举枪自尽,米老鼠扛着AK-47……这不是艺术,这是对消费主义的“复仇”。
2023年,他的画作《梦露,最后的微笑》在慈善拍卖会上拍出42.5万美元(约300万人民币)。有人酸:“靠名气炒作。”可艺术评论家说了:“就算他叫张三,这画也值这个价。”
布劳迪从不辩解。他只是继续画,继续卖,继续用画笔养活自己。
“演戏要听导演的,画画,我说了算。”他说这话时,像个叛逆少年。
你以为他只会苦大仇深?错了。
2025年春天,有人在西湖边拍到他:穿着龙纹皮衣,戴着十八籽手串,正给锦鲤拍照。认出他后,游客激动,他反而夸人家花簪好看。
这哥们,迷中国文化迷到骨子里。他是成龙铁粉,为演《天将雄师》主动打电话求合作,进组后天天练太极,成龙都夸他“比武行还拼”。
他在上海吃豆浆油条,管油条叫“长条甜甜圈”;在杭州学篆刻,亲手刻了“阿德里安”印章;还用AI辅助做了西湖醋鱼,拿了中餐厨师证。
他入驻小红书,分享北京胡同、泉州古厝,像个认真的文化体验者,而不是打卡的网红。
有人说他“跌落神坛”,可他根本从没在乎过神坛。
布劳迪的叛逆,不是耍酷,而是一种清醒的坚持。他拒绝被资本收编,拒绝被流量绑架,甚至拒绝被“影帝”这个头衔定义。
他可以是《超脱》里那个孤独的教师,也可以是西湖边啃着片儿川哈哈大笑的老外;可以是奥斯卡领奖台上的王者,也可以是慈善晚宴上推销画作的“小贩”。
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只活在银幕里。他们活在生活里,活在泥土里,活在每一次真诚的呼吸中。
阿德里安·布劳迪,不是过气,而是——他早就超越了“过气”与“当红”的游戏。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荣耀,不是拿多少奖,而是始终忠于自己。
所以,别为他“卖画”惋惜。那不是落魄,是一个艺术家,在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