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接种疫苗后能获得持久的保护,而另一些人抗体水平却迅速下降,甚至更早地被病毒感染? 这并非是偶然现象。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新冠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反应的复杂性。
这项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科学家团队主导的研究,从日本福岛地区招募了2526名参与者,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里(从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对他们接种新冠mRNA疫苗(主要是辉瑞BNT162b2和莫德纳mRNA-1273)后的抗体水平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涵盖了从初次两剂接种到加强针的全过程。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建模和机器学习分析,研究人员首次系统性地识别出新冠疫苗接种后免疫反应的四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持久响应者: 这部分人群在接种疫苗后能够长期维持高水平的抗体。
快速衰减者: 他们最初的抗体水平很高,但衰减速度远超其他群体。
脆弱响应者: 这类人群抗体生成量本身就较少,且衰减速度也很快。
中间响应者: 介于上述三者之间的群体。
这些模式在初次接种后和加强针接种后均有体现。研究发现,在接种加强针后,大约29%的参与者属于持久响应者,28%为脆弱响应者,而19%是快速衰减者。
这项研究关键发现是关于“快速衰减者”群体。尽管他们最初的免疫反应非常出色,但他们比其他群体更早地感染了新冠病毒。这意味着,仅仅通过一次性的IgG抗体检测,是无法发现这种潜在风险的。只有通过数个月的持续追踪,才能识别出这种抗体水平迅速下降的模式。
研究发现,无论是初始抗体水平较低还是衰减迅速的人群(即脆弱响应者和快速衰减者),都更容易且更早地发生突破性感染。虽然持久响应者和脆弱/快速衰减者之间的突破性感染率差异看似不大(分别为5.2%和6%),但对于个体而言,这意味着感染风险和感染时间的显著不同。
特别是,快速衰减者群体在加强针接种后,病毒感染发生得更早。在快速衰减者组中,所有感染都在接种后200天内发生,这比其他群体明显提前。这强烈表明,突破性感染的时间与IgG(S)抗体的动态模式紧密相关,单次测量不足以预测感染风险。
除了IgG抗体外,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指标:IgA(S)抗体。研究发现,在接种加强针后数周内,经历突破性感染的参与者,其血液中的IgA(S)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未感染者。IgA(S)抗体主要存在于我们的粘膜表面,例如鼻子和喉咙,是抵御呼吸道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研究人员发现血液中的IgA(S)水平与鼻腔中的IgA(S)水平之间存在强相关性。这意味着,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测就可以可靠地评估呼吸道免疫保护的强度。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测量接种后的血液IgA(S)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那些有较高感染风险的个体,尤其是在脆弱群体中。这与IgG(S)抗体和T细胞计数不同,后两者在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除了体液免疫,研究团队还对疫苗诱导的T细胞反应进行了广泛分析。结果显示,T细胞免疫反应的模式与IgG(S)抗体模式相似,在持久响应者中也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虽然T细胞反应和IgG(S)抗体或IgA(S)抗体之间只有微弱或不相关的关联,但T细胞水平在不同群体中也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特性。
研究还深入考察了多种临床因素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
年龄: 初次接种后,峰值抗体滴度和衰减率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但在加强针后这种相关性减弱。性别: 女性参与者在初次接种后的抗体峰值和衰减率较高。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个体,在初次接种后的抗体反应较低。既往感染史: 既往感染能够强有力地诱导抗体反应,但疫苗诱导的抗体动态在有感染史的个体中仍然存在显著异质性,并不能保证他们被归类到特定的免疫模式中。
识别“快速衰减者”和“脆弱响应者”等模式,有助于解释为何某些人还会被病毒突破感染。通过长期监测抗体水平,尤其是结合血液IgA(S)水平,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识别高风险个体。
参考文献:Longitudinal antibody titers measured after COVID-19 mRNA vaccination can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subsequent infecti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