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侄子端着手机,忍不住冲我翻白眼。“喝冰红茶要用高脚杯加冰,因为这才是上流社会的生活”;“泡面只能买桶装,火腿肠卤蛋鸡腿全齐,是因为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不是去刚散场的菜市场捡不要钱的‘烂菜叶子’,是‘城里人有自己的赶海’”....
萨莉亚的隔间座位,侄子手不停滑动着屏幕对应的短视频给我看。动辄好几万的点赞和几百万的播放量,让我这个中年媒体从业者大脑几乎宕机,脑子里唯一的声音是:这都是啥?以及后知后觉的
——我每天上班拼死拼活都完不成的流量KPI,怎么这群年轻人轻轻松松就拿到了?
事情的起因,要从我无意间刷到了侄子的抖音说起。
大概是手机自动同步了联系人,某天我漫无目的地刷着视频,突然认出画面里那熟悉的客厅。一看名字,我就猜到是家里那个小屁孩,账号平平无奇,关注不到15人,但这个玻璃杯倒饮料的视频竟然好几百条评论、几千个点赞。
我仔细看了好几遍,不过是杯子里放着他爸喝威士忌专用的金属冰块,饮料是冰红茶,倒完还要煞有介事地摇晃几下。就这么个视频,要剪辑没剪辑,要内容没内容,居然火到被我刷到?点开评论区,回复清一色也都是类似的隔空举杯“遥祝”冰红茶。
媒体人的职业警铃瞬间大作,我忍不住一条微信发过去:这又是什么新梗?
不聊不知道,一个让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属于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如果说过去年轻人的行为还只能被称为“抽象”,那现在,简直可以称之为“疯癫”了。不,甚至疯癫都不足以形容。
可当我回家之后细细回想,却又从中品出某种说不清的“合理”,甚至……一丝勇敢?我总觉得,年轻人仿佛正借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在打破些什么,又那么坦然地,在接受着些什么。
我几周前就刷到过其中一类视频:年轻人在捡剩菜。当时只以为是某些新晋网红为了流量博人眼球,没想到短短几天之内竟蔚然成风,席卷全国各地,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那个视频的开场是:“03年实习生下班都吃点啥”。一位带南方沿海口音的小姑娘,用第一视角记录自己在清晨即将收摊的菜市场里,搜寻品相还算完整的蔬菜。她一边拍摄、一边捡拾,还一边“解说”着自己的筛选标准:
“这几个番茄,我看看这个可以,回去烫一下皮就能用;嘿嘿,居然淘到了一整把红薯叶,运气不错。”
一趟下来,她带回家一小把空心菜、两个番茄和一根胡萝卜。简单烹饪之后,番茄炒蛋、胡萝卜炒空心菜就出锅了。
捡烂菜风发酵到今天,只要你搜索“捡菜”,大数据会以微秒级的速度,根据你的地理位置,给你推送适合你的“零元购捡菜”视频。比如我在成都,搜到的第一个视频,就是一位川普味浓郁的小姐姐在双流区白家菜市场上演“重生之捡东西养活自己”;另一个深圳姐妹搜出来首条,是深圳最大的海吉星农贸批发市场的捡菜攻略。
当然,年轻人不把这个叫捡菜,他们取名“内陆赶海”。
按照多个视频里的经验,一场成功的“内陆赶海”是有诀窍的。主要有两个宝地:一是你家附近你最熟悉的露天菜市场;另一个是本地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前者捡到品相完整的好菜几率较低,但可以实现实打实的零元购;后者更容易捡到成堆好物,缺点是要开车或转公交,还要卡准时间,到头来其实并没省下多少钱。
瓜果根茎类蔬菜最抢手:半根黄瓜、胡萝卜,烂了一点的洋葱,长得丑的土豆、红薯,发育不良的玉米… 回家削了皮就能做顿饭;绿叶菜则赌性较大,运气好拿回家的番薯叶多到够一家三口吃;运气不好到家才发现老得咬不动,还不如留在菜场等人回收。还有小葱、大葱、香菜,也是捡菜的热门——别看它们大多烂在地上、被踩得不成样子,但日常用量少啊。再烂,剥掉外皮,哪怕只剩一点嫩心能用,也足够炒菜烧汤时点缀了。
侄子平日五谷不分、只爱打游戏,自然没有亲自“赶过海”。但我却从他认真解释给我听的神情中,第一次读出了“去菜市场也不是不可以”的松动。尽管在我看来,这仍然和捡垃圾没有本质区别。
7年前,我因为一篇稿件去过当下捡菜风口场地:北京新发地蔬菜水果交易市场。
凌晨三点半,这个亚洲最大的蔬菜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十几轮大卡车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成千上万吨的白菜、土豆、玉米,川流不息在你面前交织。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蔬菜居然可以用壮观来形容,也同时产生了一种无比渺小的“蝼蚁”感。也是那一次,我亲眼看见蔬菜是可以以麻袋为单位,被“遗落”“丢弃”在黄沙尘土似的地面。
好好的蔬菜,一大包一大包的被丢掉,只有零星的老人驼背弯腰在捡。
尤其当路边出现了一个红色编织袋,里面装着少说10斤红黄甜椒无人问津时,我清楚地记得脑海里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超市里红甜椒要最便宜也要4块钱一斤。
必须承认,我也动了“零元购”的念头。因为现实世界的甜椒,真的不便宜。
但我最终没有付诸行动。我被一块叫做“面子”的遮羞布牢牢困住——哪怕当时天都快亮了,大宗交易早已结束,周围几乎无人、只剩狼藉,我依然没能迈出那一步。我总感觉,只要弯下腰去捡,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捡破烂的”,就会听见远在天堂的外婆骂我:“没出息”“养到你念书就是让你捡垃圾的么?”。
几年前突然爆火的“剩菜盲盒”,算是我人到中年第一次主动扯下那块遮羞布。那也是处理没卖完或本该丢弃的食物,但毕竟花了钱买,心里就踏实了不少。再加上这活动最初源自国外,我更有理由说服自己:这不是吃别人的剩饭,而是与国际接轨、响应环保的有效一步。
经济下行的这几年,人人都在裁员和还贷的夹缝中喘息。渐渐地,“剩菜盲盒”变成了在超市苦等晚八点的疯狂折扣;再到如今,成了没事去盒马奥莱店,从一整箱快烂的西红柿里挑10斤——只要10块钱。
有一点始终没变:我不能捡垃圾,不能“拾破烂”。该付钱的是要付的。人到中年,哪怕再穷,生活里应该有的仪式感也是要有的。去什么超市,逛什么商场,哪怕是偷偷去闲鱼下单折扣券,也不能让亲戚朋友听到闲话,当作笑话。
但侄子这代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学赶上疫情,毕业就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现实,怎么努力都存不上钱。某种程度上,他们或许比我们更早熟,更早认清生活残酷的一面。加上年轻本来就没那么多包袱,反而更容易坦然和彻底地拥抱现实:
都是吃泡面,老一辈人觉得吃泡面是“穷”,得藏着掖着。年轻人觉得,如果袋装显得“寒酸”,那桶装不就“奢华”了吗?还不用洗碗!对自己好一点,就疯狂加卤蛋、加火腿肠,把一桶方便面吃出力所能及最“顶”的配置——别人怎么看根本不重要,反正只要自己觉得,我就是“方便面宇宙里的首富”。
喝饮料,老一辈的白酒红酒买不起喝不懂,冰红茶可乐我还喝不上么?都说红酒要醒酒,凭什么冰红茶不可以。拿一个高脚杯,倒满冰红茶,谁能说我不是在享受生活呢?“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我们就乐意把冰红茶捧成自己世界里的红葡萄酒。为什么不行?
奢侈品和日常用品的界限,本来也是人划出来的。那我也是人,在我的世界里,什么是奢侈、什么是平淡,当然由我自己决定。
所以说,年轻人这几个看似魔性的风潮不能细想。细想你总能品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勇,一种在中年自己身上再也看不见的炽热和坦诚。
说回我这个侄子,虽说可以凭借对热点话题的敏锐度,拿捏我这个新媒体从业的小姨,让我为他的兴趣爱好买单。但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问我要过switch或者米其林大餐——没要switch是因为他自己在闲鱼上淘到了性价比极高的修复机,没敲米其林竹杠,是因为他打心眼里觉得那玩意儿太装了,吃不饱还没意思。
他只喜欢吃萨莉亚和达美乐。如果恰逢达美乐有活动买一送一,他甚至会高兴到,回我信息时多说点话。他完全不会觉得买一送一其实是替我省钱。这个刚满23岁的男孩,对价值似乎有着更接近“智慧”的凝视力。
前天他又转了我一篇文章,内容是年轻人如今开始在24小时健身房的瑜伽室里大睡特睡。他最近开始在一家球馆当实习教练,一天里有大概三四个小时会没课也没地方呆,他说自己打算去试试,“闲鱼上你只要5块钱就能找人开次门,这不比去网吧更便宜”。
这让我再次想起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事。我试着怂恿他:“要不咱俩最近找一天,也去菜场赶一次‘内陆海’?” 其实我是有点想迈出这一步、撕掉那层遮羞布的,只是总觉得,需要这个年轻人给我一点动力。
“不去,我又不做饭为什么要去菜场。你胆小别拉上我。” 拒绝得干脆彻底没毛病,给我一种在“不委屈、不讨好、不妥协、不内耗”这方面,他们这代人也做得比我们更彻底的羡慕。
也许他们的疯魔我们无法轻松理解。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魔性背后,是比我们这一代更清醒、更独立的自我。
活动预告:
下周五(9月26日)13:00-15:00,上海豫园食集,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人文学者许纪霖请你来聊聊《我的美食向导》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后台输入关键词“周五摸鱼”,或点击今日第二条推送了解报名详情。
本期作者|梅姗姗
编辑|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抖音@旺财、@叫我幸福哥,小红书@周杰轮、@荒漠沙棘、@sun、@这些入是桂、@方立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