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
开始试运行
这也标志着
北仑区肿瘤防治工作迈入
“资源整合、全链服务、全域覆盖”
的新阶段
这个位于北仑区人民医院门诊楼一楼的肿瘤防治中心,集“防、筛、诊、治、康、帮”肿瘤连续性医疗服务于一体,为全区肿瘤患者提供从早期筛查到后续康复的全周期健康保障。
肿瘤防治中心运行第一天,不少市民前来问诊
上午9点,在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肛肠特需门诊处,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盛勤松正在坐诊。
“以前医院的肿瘤科室布局零散,专家团队分属不同诊疗区域,导致患者就诊时需要多部门奔走。”盛勤松介绍,“尤其在面对复杂肿瘤病例时,跨科室、多专家的MDT(多学科会诊)难以高效开展。”
盛勤松正在坐诊
而新成立的肿瘤防治中心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集中化运营、一站式服务”:肿瘤相关科室与外请专家集中入驻,疑难病例几分钟即可召集多学科会诊;内设早筛门诊、胸部/胃肠/乳腺/肛肠肿瘤门诊等专科诊室,配套独立的门诊化疗中心、PICC、造口伤口室、MDT会诊室及患者宣教室。
“从患者跟着医生跑,到医生围着患者转,这是我们肿瘤防治中心成立的意义。”北仑区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方兴说。
不同科室专家正在进行多学科会诊
此次肿瘤防治中心的试运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北仑区“1+3+11+164+N”肿瘤防治模式的全面落地。
该模式以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为核心枢纽,向下延伸构建多层次服务网络,其中3个肿瘤防治分中心分别设立于区二院、区三院以及区中医院,覆盖区域东、中、西三大片区,承担片区内肿瘤患者的初诊、转诊及康复管理任务;
11个工作站依托1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重点开展辖区居民肿瘤风险筛查、高危人群随访、健康宣教等基层防治工作;
164个防治点深入各社区(村),打通肿瘤防治“最后一公里”,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与筛查指引;
N家民营医疗机构则通过协作机制纳入防治体系,形成公立与民营互补的多元化服务格局。
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专家墙介绍
“该体系将实现‘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良性运转。”方兴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初筛发现高危人群后,可直接转诊至区级中心进行精准诊断;确诊患者在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完成规范化治疗后,可转至社区或分中心进行后续康复管理,真正实现肿瘤防治“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全链条闭环。
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兼顾诊疗与体验,打造有温度的就医环境
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打破了传统医疗机构的严肃氛围,以浅色调装修为主,光线充足、视野开阔。
这里将门诊化疗中心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普通诊疗区合理隔开,既保障了化疗患者的隐私,也减少了交叉感染风险。化疗区域采用大面积采光设计,室内亮堂通透,搭配柔和的墙面色调与温馨的装饰画,有效缓解了患者化疗期间的紧张与焦虑情绪。
中心还开辟了“微型小花园”式休憩区,以绿植、软椅营造放松空间。方兴透露,后续将增设治愈系书籍书柜,并定期开展患者沙龙、健康讲座,从生理治疗到心理疏导,全方位帮助患者及家属度过治疗与康复期。
目前,北仑区肿瘤防治中心还处在试运营初期,就诊流程是否顺畅、各部门协作是否高效、服务是否贴心都将是后续升级改造的着力点。
“我们会根据试运行中患者和家属的反馈,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服务体验,让老百姓看病更便捷、更舒心。”方兴说,“同时,我们正在积极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红房子、复旦附属肿瘤医院等长三角多元化优质肿瘤专家定期来坐诊、手术、会诊,让北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诊疗服务。”
目前中心涉及各类门诊(包括特需、专家、普通及多学科门诊)如下表所示。(表格信息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挂号为准)
来源丨记者 彭雅丽 邵晶靖 邱吉琳 通讯员 叶青青
编辑、一审丨张璐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刘姗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