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位“马路管家”:他每天清晨穿梭于街巷,用脚步排查道路隐患;他创新方法破解施工难题,让道路问题“秒响应”……他,就是市政道路网格员吕福涛,一位在平凡岗位上诠释“小网格、大担当”的城市道路守护者。
近两年来,他累计巡查超10000公里
“早发现、早处理,才能把道路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吕福涛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他已携带卷尺、记录本、手电筒“三件套”,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卷尺测量坑洼大小,记录本标注隐患细节,手电筒探查井盖下的细微破损。
去年汛期,连续暴雨让辖区道路面临积水风险。为及时排查桥下积水隐患,吕福涛每天多次往返于辖区各条道路,确保车辆通行安全。近两年来,他累计巡查超10000公里,排查并上报路面坑洼、井盖缺失等隐患3000余处,整改率达98%以上,被同事们亲切称为“移动的道路扫描仪”。
面对难题,他总有“接地气”的解决办法
市政道路问题虽小,却直接关系市民的出行体验。面对难题,吕福涛总有“接地气”的解决办法。
去年亚冬会保障项目赣水路新建工程启动时,为减少施工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他一次次上门向百姓解释封路原因,反复调整施工方案;为保障进度,他主动对接供应商说明紧急情况,争取多方资源支持;为攻克难关,他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带领团队加班加点,最终按时完成任务,赢得了居民和施工方的双重认可。
“小区门口人行道地砖松动,老人路过容易滑倒!”前不久,社区网格员在“道路问题沟通群”里发来消息,附带现场照片。吕福涛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随即协调维修人员携带工具到场。不到2小时,松动的地砖就被重新固定平整,居民纷纷在群里点赞。
多方协调,只为夜间施工不影响居民
市政道路管理涉及多部门,单靠“单打独斗”远远不够。三合路维修工程中,原计划的白天施工方案会造成交通拥堵。吕福涛主动牵头,多次与供暖、供排水、交警等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将施工时间调整为夜间,解决了百姓出行难题。
然而,夜间施工的噪音又影响了周边居民休息。吕福涛再次“出击”,连夜修改施工方案,优化作业流程、增设降噪设施,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如今,走在吕福涛负责的辖区道路上,平整的路面、牢固的井盖、畅通的人行道,都见证着这位“马路管家”的坚守。
龙头新闻·生活报 记者:于海霞;摄影:于海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