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的科技转型迈入深水区,技术应用从单点突破转向全价值链渗透。上市险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生态,实现了运营效率提升与服务模式创新。我们基于8家上市险企(含H股)公开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信息,系统梳理科技战略实施成果,剖析业务转型特点,分析行业现存挑战,并对下半年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一、2025年上半年科技战略实施全景
(一)持续加大投入,头部引领与业务属性差异化显著
2025年上半年,上市险企科技投入强度同比提升12%-18%,头部机构以规模化投入构建技术壁垒。中国平安以 “全价值链数字化” 为核心,科技投入聚焦 AI 底座与生态建设,上半年AI大模型调用量达8.18亿次,覆盖超650个多元场景,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均达行业领先。阳光保险依托 “科技阳光” 战略,将科技投入向 “价值型业务” 倾斜,带动人身险新业务价值达40.1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7.3%),合同服务边际余额56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中国人寿虽未披露具体金额,但通过银保渠道数字化投入,实现长期险首年保费249.39亿元(同比增长150.3%),科技赋能渠道成效突出。
产险方面,投入侧重风控与定损技术。例如,中国人保为车险智能营销助手、集成电路风险量化模型投入超20亿元,推动车险综合成本率降至94.2%,实现承保利润87.26亿元(同比增长67.7%);
寿险方面,聚焦健康生态与渠道数字化。例如,新华保险为DeepSeek 大模型私有化部署、医保商保直付系统投入超15亿元,智能客户服务占比提升至78%;
再保方面,投入集中于跨境数字化平台。例如,中再上半年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系统升级投入超8亿元,实现跨境资金结算效率从1-2周缩短至分钟级甚至秒级,平台入驻境内外机构达118家。
(二)加速大模型基础建设,业务场景适配性成核心导向
上市险企均完成大模型基础架构搭建,根据产险、寿险、再保的业务复杂度,形成 “通用底座 + 垂直模型” 的建设路径,避免同质化布局,确保技术与业务深度适配。中国平安建成“953”AI 底座(9大技术领域、5大能力中心、3大应用层),支撑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超98%。新华保险完成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构建“数据贯通 - 模型训练 - 场景落地”的闭环赋能链条,自有算力规模快速提升,支撑“大势智”AI投研助手落地,助力年化总投资收益率提升至5.9%。中国人保“保险大脑”AI平台实现核心算法自主化率达85%,复杂业务核保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1个月。
财险方面,侧重 “多模态定损模型”。例如,阳光保险 “车险人伤智能定损机器人” 通过图像识别 +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单证分类准确率达95.6%,使用率超 80%,大幅降低人工定损成本。
寿险方面,聚焦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例如,新华保险基于大模型构建客户健康全景画像,支撑 “客户家庭保障需求建议系统” 精准度提升至92%,推动健康险精准营销。
再保方面,发力“巨灾风险聚合模型”。例如,中国再保整合气象、地理数据训练AI模型,台风、地震等巨灾风险量化误差缩小至10%以内,优于行业平均15%的水平,为再保定价提供科学支撑。
(三)效率提升明显,各业务线核心指标优化
科技应用直接推动运营效率提升,产险、寿险、再保因业务流程差异,效率优化重点与幅度存在显著区别。中国平安智能审核引擎实现寿险理赔93%的自动审核案件在60秒内完成责任判定,最快赔付仅需8秒,闪赔案件占比提升至59%。中国太保通过 “一云多芯” 架构与三级中台体系,沉淀100余项可复用AI原子能力,健康险理赔责任认定准确率达99%,件均处理时长同比缩短47%。中国再保跨境再保业务线上化率从上年末的75%提升至92%,全流程数字化显著降本。
财险方面,聚焦“定损与赔付效率”。例如,中国人保车险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支持“先赔付后修车”服务,最快4分钟完成赔付,道路救援30分钟到场率达98%,均为行业最优水平。
寿险方面,侧重“核保与客服效率”。例如,中国人寿智能核保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处理,新华保险AI坐席全年服务量覆盖80%的客服总量,客户响应时效提升3倍以上。
再保方面,聚焦优化“清算与分保效率”。例如,中国再保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再保分保方案审批时长从3天缩短至4小时,合作保司风险分散效率提升20%。
(四)场景应用加强,从 “单点覆盖” 向 “全流程渗透” 升级
科技场景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而是深度融入产险、寿险、再保的核心业务流程,且与客户需求、风险管控结合更紧密,实现“技术 - 业务”双向赋能。阳光保险在销售端开发“懂你保险”数智产品、理赔端推出“车险人伤智能定损机器人”,实现 “需求识别 - 产品推荐 - 理赔服务”全流程覆盖,推动从“产品导向”向“客户需求导向”转型;中国太保以太保科技为载体,支撑“太保家园”养老社区数字化运营,实现九城十园运营、入住人数超2000人,“百岁居”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延伸寿险服务边界。
财险方面,聚焦 “财产风险全周期管理”。例如,中国人保在科技保险领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标的风险状态,为集成电路等产业提供超4万亿元风险保障,研发升级集成电路风险量化评估模型至3.0版本。
寿险方面,发力“健康与养老全场景服务”。例如,新华保险探索“保险+服务”模式,通过健康数据分析实现风险前置管理,医保商保数据直连直付覆盖12个省及直辖市,打造“申请至结案仅需0.72天” 的极简理赔体验。
再保方面,侧重 “跨境与巨灾场景响应”。例如,中国再保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实现线上合同签署、账单处理、资金清算全流程数字化,支撑118家境内外机构开展跨境再保业务,应对全球风险协同需求。
(五)生态融合加速,科技子公司成“内外协同”核心载体
上市险企普遍通过设立科技子公司搭建技术落地载体,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业务场景转化,同时链接外部产业资源,构建“内通业务、外连生态”的协同格局。
上市险企
主要上市地
科技子公司
成立时间
中国人寿
纽约、香港、上海
中国人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1
中国人保
人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2
中国平安
上海、香港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2008
中国太保
上海、香港
太保科技有限公司
2022
中国太平
香港
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18
新华保险
香港、上海
阳光保险
香港
阳光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24
中再保险
香港
中再保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23
产险方面,侧重构建“车-财-科技”生态。例如,中国人保依托人保科技推进“六个统一”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人保财险智能营销助手在37家分公司上线,联动车联网企业优化车险定价,新能源车险保费占比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寿险方面,致力打造“医-养-险”生态。例如,新华保险自主研发“客户家庭保障需求建议系统”,依托科技子公司技术能力构建客户全景画像,支撑健康险精准营销,同时联动医疗机构完善健康服务网络。
再保方面,搭建“国际再保协作”生态。例如中国再保通过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链接境内外再保机构、直保公司及风险数据服务商,形成跨境再保业务生态网络,提升全球风险分散能力。
(六)前沿技术应用加强,聚焦“信任构建”与“安全流通”
区块链技术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期,在产险、寿险、再保中均聚焦数据安全与信任机制建设,应用场景与业务痛点高度匹配。财险方面,侧重“定损存证与风险溯源”,例如阳光保险“车险人伤智能定损机器人”通过区块链技术强化索赔材料存证,避免数据篡改,降低理赔纠纷率35%,同时在新能源车险中实现风险数据溯源,优化定价模型。寿险方面,聚焦 “健康数据安全共享”,例如中国太保利用区块链构建脱敏医疗数据共享机制,支撑带病体核保模型构建,解决传统保险“不敢保、不能保”的痛点,大病、长护、惠民保等政策型健康险覆盖240个城市4.6亿人次。再保方面,发力“交易清算与风险数据存证”,例如中再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再保分保方案,实现再保保单数字化存证,使合作保司风险分散效率提升20%,同时为巨灾再保业务提供风险数据溯源支持。
二、业务转型的科技驱动特征
(一)渠道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线上化成为业务增长主引擎,同时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渠道效能与客户触达效率双提升。
一方面,线上化增长显著。中国人寿银保渠道通过科技工具实现爆发式增长,长期险首年保费249.39亿元(同比增长150.3%),其中期交保费111亿元(同比增长55.4%),价值贡献占比提升近18个百分点;个险渠道“XIN 一代”计划落地,月均人均综合产能同比增长74%,新增人力近2万人(同比增长182%)。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激增168.6%,占比提升至33.9%,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13.5个百分点至35.9%,AI智能体辅助销售达661.57亿元。
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加强。阳光保险个险渠道推进 “一身两翼” 战略,借助科技工具实现总保费153.4亿元(同比增长12.1%),传统队伍活动人均产能达2.4万元,保持行业领先;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354.4亿元(同比增长4.2%),渠道效能稳步提升。中国人保寿险搭建 “以客户为中心” 平台体系,覆盖客户 271 万人,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531.04亿元(占比58.7%,同比增长24.1%),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07.7%,期交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首年期交原保费收入152.82亿元(同比增长53.9%)。
(二)产品创新响应市场需求
科技赋能产品精准化定价,同时绿色保险、科技保险成为新增长点,产品体系更贴合社会需求与产业趋势。
一方面,服务实体经济精准化定价。中国再保针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通过 AI 算法优化再保定价模型,整合历史赔付数据、宏观经济指标、行业风险特征等多维度数据,为4690家科技型企业的前端保险提供再保支持,相关业务保费同比增长7.3%;在财产再保领域,通过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数据实时监测标的风险状态,使工程险、能源险等复杂业务的定价准确率提升15%。中国人寿开发实验室一切险、专利保险、数据知识产权保险等 200 余款科技保险产品,为4690余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保障额度同比增长超181%。
另一方面,科技保险与绿色保险增长明显。中国人保构建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13类场景的200余款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上半年为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近24万亿元,在集成电路领域通过共保体模式为30家头部企业提供超4万亿元风险保障。阳光保险新能源车险保费占比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财产险业务结合AI和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系统,车险承保综合成本率优化至 98.1%(同比改善1.6个百分点),实现承保利润2.6亿元。
(三)风险管控技术升级迭代
智能风控体系全面建成,健康险风控模式创新突破,风险识别精度与成本控制能力双提升。
财险方面,中国平安 “鹰眼” 智能风控系统上半年累计推送6.13亿次灾害预警信息,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64.4亿元;车险领域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支持 “先赔付后修车” 服务,最快4分钟完成赔付,道路救援30分钟到场率达行业领先水平。中国太平构建多层次智能风控体系,引入医疗大数据搭建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风控数据筛查平台,在理赔环节通过大数据模型识别个案欺诈,借助知识图谱发现团伙欺诈行为,实现“异常家庭规模”“亲属雷同诊疗”“挂床” 等风险场景智能识别。
寿险方面,新华保险依托医疗大数据和AI模型构建多层次风控体系,在核保环节实现风险要素精准评分,理赔环节通过知识图谱识别欺诈场景,有效控制风险成本,同时通过医保商保数据直连直付覆盖12个省及直辖市,打造“申请至结案仅需 0.72天”的极简理赔体验。中国太保在健康险领域利用脱敏医疗数据构建带病体核保模型,解决传统保险“不敢保、不能保”的痛点,依托智能风控系统实现风险成本可控,政策型健康险覆盖4.6亿人次。
三、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应用的 “三重矛盾”
技术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效率与温度、成本与回报、数据共享与合规的平衡难题。一是尽管AI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但涉及人身的寿险、健康险等复杂场景中人工服务仍不可替代。二是头部险企科技投入聚焦长期能力建设,产出见效周期较长。三是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虽能缓解数据安全与共享的矛盾,但跨机构数据互通仍受限于合规要求。
(二)人才与组织能力短板
复合型人才短缺与组织架构滞后制约科技转型进程,为上市险企公开提及的核心瓶颈,需通过内外协同与机制优化突破。主要表现在,保险科技既需要技术专家,又要求深刻理解行业场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同时,传统层级制管理难以适应敏捷开发需求,科技进步对传统险企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四、2025年下半年保险科技关注重点
(一)技术演进方向
生成式AI、区块链、绿色科技有望成为下半年技术突破重点,方向明确且与上半年战略布局一脉相承。一是聚焦保险全流程场景落地,持续关注生成式AI深度应用,包括通过动态数据分析实时捕捉客户需求变化、多模态数据提升复杂业务核保准确率、提升复杂疾病理赔自动化水平等等。二是跨境保险与再保险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例如再保保单的数字化存证和跨境流转、AI与区块链结合的应用范围等等。三是绿色科技融合,财险企业在加大数据采集与风险分析能力建设,提升绿色科技产业承保能力与定价水平方面大有可为。
(二)战略布局重点
科技子公司效能、算力自主可控、AI治理将成为下半年战略核心,布局均围绕 “技术落地”与“风险防控”双目标,符合行业监管与发展趋势。一是科技子公司效能深化,服务母公司整体战略。例如阳光数科加速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成果转化,太保科技致力于常规业务智能定价覆盖率提升至80%,人保科技加快推进一体化客户账户系统建设等等。二是受政策驱动与安全需求,上市险企将加快国产算力布局。新华保险下半年计划扩容自有算力中心,支撑大模型训练需求;中国平安将持续深化 “953”AI 底座建设,计划将大模型应用场景扩展至800个;中国人寿将与神州鲲泰深化合作,优化分布式云化多活数据中心,提升计算、存储资源交付效率。三是面对监管要求升级,险企将强化AI伦理建设。例如,中国太平计划建立AI治理委员会,对训练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防范算法歧视风险;中国平安将加强核心系统国产化替代,目标替代率提升至95%,构建更安全的技术护城河;行业或将形成统一的 AI 模型评估标准,规范技术应用边界。
(三)业务转型趋势
服务模式、渠道融合、产品创新将向 “主动化”“无缝化”“普惠化”升级。一是科技赋能风险减量。财险企业将更广泛地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前置干预,通过传感器数据实现损失预防与自动理赔。二是科技赋能渠道建设。例如,中国人寿将优化“寿险APP + 代理人”协同模式,实现客户需求实时响应;中国太平将升级“太平通”APP与95589服务平台,强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闭环;中国平安将探索数字人直播与线下活动联动,提升品牌触达效率。三是科技赋能保险普惠。针对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的保障缺口,科技赋能产品下沉,险企将拓展普惠产品覆盖范围,服务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奖在养老、健康领域推出更多贴合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
五、总结与展望
2025年上半年,上市险企科技转型呈现“投入加码、应用深化、价值显现”的特征,AI等前沿技术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科技子公司则成为技术落地与场景融合的关键载体——头部机构通过科技子公司构建 “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完整链条,中小型险企聚焦细分场景实现单点突破,均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经营指标改善与服务模式升级。展望下半年,基于上市险企半年报披露的战略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险企层面:强化科技子公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推动技术成果更快转化为业务价值;聚焦健康险复杂案件自动化、新能源车险风控等高价值场景加大投入,提升科技投入精准性;健全AI治理机制,建立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确保合规与安全。
行业层面: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公共技术平台(如行业级算力平台、区块链数据共享平台),减少重复研发;完善风险数据共享机制(如欺诈数据、巨灾数据),提升全行业风险管控效能;联合高校、科技企业建立保险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缓解人才短缺矛盾。
保险科技的终极目标是回归保障本质,通过技术创新让保险服务更普惠、更精准、更温暖。随着科技子公司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场景融合的不断深化,中国保险业正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生态共赢”的新发展阶段。
(作者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稳定币与RWA专题|研究观察-
-稳定币与RWA专题|活动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