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淘文
在泉州德化的陶瓷工坊里,AI设计平台正将千年窑火淬炼的纹样转化为现代家居装饰;苏州绣娘指尖的丝线与形状记忆金属交织,让传统苏绣在温度感应中绽放灵动生机;景德镇的5G智能窑炉系统,将古老制瓷技艺的成品率提升至历史新高……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书写着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壮丽篇章。
创新驱动
传统工艺插上科技与文化的双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轻工联”)在2020至2025年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全面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信部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轻工联搭建有效平台,推动培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49家、“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56家,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艺美术传承创新体系,为工艺美术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轻工联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成功打造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权威展会,博览会配套举办“百鹤杯”设计创新大赛、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大师工匠非遗精品展等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行业交流与合作。
中国轻工联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深入探讨品牌化发展路径,鼓励国潮创意、设计引领与应用延伸,推动工艺美术生活化、时尚化。同时,积极推动数字赋能品牌营销,利用数字媒体和直播等新方式提升品牌关注度,开拓市场新空间。鼓励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及智能制造技术融合,提升产品创新力和实用性。促进工艺美术与旅游、文创、高端制造等领域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场景。推动品牌授权与合作,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工艺美术的创作范式也迎来重构。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研发的“荆楚纹样AI设计平台”,集成300余种非遗元素,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无缝对接,设计效率提升70%以上。景德镇陶瓷产业引入“5G+AIoT窑炉数智化管控系统”,将烧制过程的响应速度缩短至200毫秒内,单家企业年节约液化石油气超2万吨,人力成本降低60万元 。这种“数字+非遗”的双轨教学模式,让传统工艺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武汉高校学生仅用60天即可完成融合3D打印胎体与传统髹漆技艺的完整作品。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突破,开辟了工艺美术的无限可能。苏州非遗传承人将形状记忆金属融入苏绣,通过红外感温装置实现花瓣开合、蝶翼振翅的动态效果,让二维绣品跃升为三维交互艺术品。山东工艺美术大师研发的玉瓷画,以钛合金为基底实现“大、薄、轻、韧、透”的技术突破,耐酸碱、抗刀刮的特性使其成为国际高端装饰市场的新宠。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工艺价值,更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
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激活了工艺美术的市场生命力。斯诺克武汉公开赛冠军奖杯将楚文化双凤鸟纹与现代体育精神结合,通过AI设计与3D打印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潮州展团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推出潮州陶瓷灯饰专区,不仅彰显了潮州作为“中国瓷都”及“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的深厚底蕴,更展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活力。通过工业设计赋能,潮州正推动传统陶瓷与灯饰产业深度融合,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注入科技元素,加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这种“工艺+生活”的跨界融合,让工艺美术从收藏的殿堂,走向百姓生活的日常。
标准筑基
构建行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国家标准的体系化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国首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标——《壮锦》于2025年5月正式实施,首次从国家层面统一质量与安全标准,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 。《苏绣》国标自2020年实施以来,推动苏绣产品出口合格率大幅提升,直接带动苏州刺绣产业年产值再创新高。全国工艺美术标委会首批完成《工艺美术品分类》等3项国标草案编制,填补了行业基础标准空白,为数字化交易、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依据。
地方标准的特色化探索,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近年来,各地方政府为推动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具体政策和地方标准。河北省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阳石雕工艺规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瓷工艺规程》两项省级地方标准,详细规定了原材料选用、设计、雕刻、烧成等具体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解决了长期以来凭经验生产、质量无标可依的问题。山东省将《鲁锦织造技术规范》列入省级标准化“揭榜挂帅”项目,旨在通过标准固化传统织造技艺,促进其传承和产业化开发。山西省在《振兴工艺美术行业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山西三宝”(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品牌,并计划建设10个工艺美术产业集群。江西省景德镇市积极推动“中国瓷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立项,致力于将中国在陶瓷文化遗产监测、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成功实践转化为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规则,提升中国工艺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体化推进,也为工艺美术行业激发了创新活力。福建泉州2024年度专利授权量达3.79万件,自2011年起连续14年居全省首位;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4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7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82.01万件,自2020年起已连续5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江西景德镇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前十,专利自主申报功能区助力企业荣获中国外观设计专利优秀奖。近两年,该单位预审服务企业200余家,服务上千次,专利授权率达98%以上,一次性授权率达95%以上。这种“标准+法律”的双重保障,让工艺美术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产业升级
集群化与国际化的双轮并进
目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5800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150%,年复合增长率达30%。全国共有67个国家级工艺美术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已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三大驱动力,特色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区域竞争优势。泉州市工艺美术产业从业人员40万人,年产值1200亿元,技艺门类涵盖陶瓷、石雕、藤铁、香制品、木偶头、金苍绣、刻纸花灯等30余项技艺品种;莆田市仙游县工艺美术产业2024年产值730亿元,超60%规上企业配备智能雕刻设备,人工成本下降30%,产能提升2倍,2025年二季度仙作产业发展总指数达176.46点,同比提升6.0%,高端古典家具占全国市场份额75%,明确划分高端收藏、精品家装、新中式轻奢、文创小件四大产品线;《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提出,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北京工艺美术产业逐渐突破收藏品局限,开发出珐琅腕表、家庭摆件、潮流时装等品类,2025年“工美杯”大赛征集作品671件,涵盖景泰蓝、玉雕、雕漆、花丝镶嵌等9大类26小类。
在国际市场的开拓进取,提升了中国工艺的全球影响力。2020年—2025年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关键时期。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663.63亿美元,其中传统文化产品出口额为1484.05亿美元。依靠“传统工艺+现代贸易”的推广模式,让中国工艺美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
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布局,夯实了行业发展根基。49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56家“创新基地”分布全国各大工艺美术特色产区,形成了覆盖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完整网络。这些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重点集中在工艺美术产业发达地区,如河南、福建、四川、浙江、江苏等省份。“大师带徒+院校培养+技能竞赛”多元体系,加快工艺美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育,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雕漆专业积极开展“现代师带徒”教学模式,莆田学院“323”模式通过“三融共育、两师同频、三维并进”培养工艺美术人才,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154人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引入徐朝兴(龙泉青瓷)、高公博(黄杨木雕)等国家级大师驻校授课;广东财贸职业学院聘请梁捷大师工作室开展“现代师带徒”形式授课,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42个。
从泉州古城的创新窑火到景德镇的智能窑炉,从助农增收的手工作坊到大师引领的现代化创意中心,从坚守传统的一针一线到锐意创新的电光火石……当3D打印与手工雕刻共舞,当AI设计与非遗纹样共融,当东方内敛与西方抽象共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革新,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产业担当,是无数工美匠人迎着新时代的春风展现出的奋发有为与强大创造力。随着《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持续深化,以及全国各地对于工艺美术行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工艺美术这门承载着中华厚重历史底蕴与千年匠心的传统行业,必将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持续创新发展中,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东方美学,也必将以创新为墨、标准为纸,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幕上书写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华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