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段时间的天气,说实话挺怪的,白天热得发晕,傍晚一阵风吹过又有点凉飕飕。也就是这种气候,河道边钓鱼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前几天我去看朋友钓鱼,他在北京的一条老河道,地方不算偏,但水质一言难尽。大家都知道城市里的水体,多少有点“历史沉淀”,绿藻漂着,塑料袋挂在岸边,偶尔还飘过一只饮料瓶,说干净那是骗小孩的。但就是这样一条河,居然能钓上大鱼,关键是那天发生的事,真让我记到现在。
![]()
那天他下竿没多久,浮漂就有动静。第一口没打,第二口直接黑漂,他提竿一看,竟然是一条大草鱼,起码得有七八斤。旁边的人都凑过来喊“这鱼漂亮啊”,鱼体肥厚,银亮的鳞片在夕阳下反光,别提多精神了。可刚准备下抄网,另一边的河道水面却起了一片白花花的鱼头。那画面真有点吓人,一群河鱼同时浮头,张嘴换气,场面安静又诡异。有人小声嘀咕“缺氧了?”。
大家一下子没了兴奋劲,围观的人开始议论开了。有人说这水被上游排的污水冲过来了,也有人说是天气热,底层缺氧,鱼受不了才集体浮头。真相到底是什么,现场没人敢下定论。反正看着那一片鱼嘴扑腾,心里多少有点发凉。
![]()
最有意思的是,拿着大草鱼的朋友有点犯难了。按理说能在这种水里长这么大,本事不小,可真要带回去吃,大家心里都打鼓。有人开玩笑说“这鱼下锅前得先喝点矿泉水”。还有人一本正经提醒“别吃,万一有啥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时间,气氛从刚才的热闹一下子变成尴尬的沉默。
其实这个场景并不算少见。北京城里的河道,尤其是那些不算主流的大水系,经常能看到鱼群集体浮头。水里含氧量低是一大原因,尤其是夏季闷热的晚上,水体里的藻类消耗氧气,鱼就憋得难受。再加上生活污水和杂物,水质更容易恶化。钓鱼人见到这种情况,心里都清楚:鱼是能钓上来,但能不能吃,得另说。
![]()
说实话,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前年在通州的一条支流边钓鱼,拉上来一条四斤多的鲤鱼,看着特别喜人,肉厚红尾巴,可抬头一看,岸边飘着死鱼,水面还漂着油花。我直接一哆嗦,把鱼放了。钓鱼人最讲究的就是心里那份踏实,你吃一口嘴里香,回头肚子疼谁负责?
这事放网上后,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调侃说“这是真正的硬核美食家”,也有人直言“不如留着当观赏鱼”。也有钓友比较实在,说“钓鱼是为了乐趣,不一定非得吃,尤其是在这种河道里,图个痛快就行了”。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理。钓鱼本来就是一种消遣,能钓上来说明技术在线,至于吃不吃,不是证明收获的唯一标准。
![]()
而且现在不少人转变了观念,尤其是城里的钓友,更倾向于“钓了就放”。一方面河里的鱼本来就紧巴巴的,放回去也算积德;另一方面真想吃鱼,市场上新鲜养殖的便宜又安全,没必要冒风险。相比之下,钓到大鱼拍个照留念,比吃到肚子里更有意义。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插曲,有位老钓友常说:“钓鱼这事,吃鱼是副产品,心情才是主产品。”乍一听挺矫情,其实细想挺对的。你坐在水边,听着风吹芦苇,看着浮漂一上一下,那份安静就是最值钱的东西。真要为了吃鱼去钓,那在城市河道里,多少有点冒险精神了。
![]()
现在再回过头看那天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条草鱼,而是那片齐刷刷浮头的鱼群。那种画面很直观地提醒大家,水质问题确实摆在眼前。说白了,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钓鱼人只是见证者,有时候甚至成了“第一批观察员”。看到鱼群浮头,你能笑出来吗?大多数人心里其实是沉甸甸的。
所以这事最后怎么收场呢?朋友那条草鱼,经过一番犹豫,还是放回去了。大家鼓了掌,说“好样的”,也算是给那条鱼一个体面的结局。说白了,钓鱼的快乐不是非得落在餐桌上才算圆满,放生有时候更有故事感。
![]()
我一直在想,这种现象会不会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身边的水环境?是不是大家以后钓鱼,更愿意图个乐子,不再那么纠结带鱼回家?你怎么看,要是你在河道边钓上来一条大鱼,周围的鱼却全浮头了,你还敢端上餐桌吗?留言聊聊,看看大家的选择会不会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