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不是单靠吃点补血食物就能解决的事情。真正让人感到虚、累、没力气的,是肾功能下降后身体制造红细胞的能力出了问题。
很多人一查血红蛋白偏低,第一反应是补铁,其实这一步很可能走错了方向。肾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脏分泌促红素减少,这不是铁的锅,是工厂根本没开工。
早期肾性贫血的表现往往并不典型,有些人只是觉得爬楼喘得快,走路没劲儿,总犯困。还有些人出现皮肤苍白、心跳加快、注意力难集中,却没往肾脏想。
等到血红蛋白低到90以下甚至更低,才开始明显影响生活质量。这个时候,不光体力差,心脏也会受牵连,心肌供氧不足,久而久之心衰的风险也跟着上来。
从机制来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体内促红素合成量会明显减少。这个物质就像红细胞生产线上的车间主任,没有它指挥,红细胞就产不出来。
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国肾脏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超过85%的中重度慢性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约三分之一患者的血红蛋白低于90克每升。这个数字,不是靠几顿猪肝能拉上来的。
更麻烦的是,肾性贫血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喜欢和高磷血症、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一起登场。尤其在透析患者中,贫血常常加重骨质疏松,造成骨痛、肌无力,连坐起身这种简单动作都变得吃力。贫血还会让透析耐受性变差,透析后更容易头晕乏力。
该不该治疗,什么时候开始干预,医生通常会根据血红蛋白水平、症状严重程度,以及肾功能指标综合判断。
202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肾病贫血管理指南建议:非透析患者一旦血红蛋白低于100,就应考虑使用促红素类药物;透析患者这个阈值略高一点,控制在110左右更合适。但很多人忽略了,光靠药物不够,营养跟不上,贫血一样控制不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饮食干预被反复强调。不是说饮食能治好肾性贫血,而是说,营养摄入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天花板。
尤其是蛋白质,如果吃不够,红细胞连结构都搭不起来。优质蛋白的摄入量,是贫血患者能不能“爬得起来”的关键。
这里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很多肾病患者因为怕加重肾负担,长期低蛋白饮食,结果不仅贫血加重,还影响免疫力和修复能力。医生建议的限制蛋白,是根据肾功能阶段精准计算的,不是无限制少吃。一味忌口,反而拖了后腿。
铁、维生素B12、叶酸这些造血原料,也必须统统到位。临床上,我们见过不少患者,贫血看着像肾性贫血,结果一查,竟然是B12缺乏型。特别是长年吃素或胃肠功能差的人,B族维生素缺乏非常常见。
2024年《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慢性肾病合并贫血的患者中,约28%存在至少一种营养类造血因子的缺乏。
说到底,营养配合治疗,才能让人真正有底气地对抗贫血。那具体吃什么,怎么吃,才能既不伤肾,又能补得上?营养师给出了这样一个实用的一日三餐建议,大家可以对照参考。
早餐可以选用鸡蛋、豆腐脑、小米粥配低盐酱菜,再加一杯低脂牛奶。鸡蛋提供优质蛋白,小米粥温和不刺激,牛奶补钙也补B12。
这里要提醒一点,肾性贫血的人早上一定要吃点蛋白,别空着胃去上班,不然上午那股子虚劲儿怎么都缓不过来。
午餐建议安排蒸鱼、炒西兰花、拌豆芽,再配一碗藜麦米饭。鱼类是高生物价蛋白的代表,西兰花富含叶酸,藜麦则是全谷物中的营养担当,铁和锌含量都不错。中午是一天中红细胞合成最活跃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吃得好,吸收效果也更好。
晚餐可以简单点,做个鸡胸肉炖冬瓜,加一碗南瓜小米粥,配一盘凉拌菠菜。冬瓜利水,南瓜补能量,菠菜含铁丰富,但一定要焯水去草酸,避免影响钙吸收。晚上不建议吃太咸或太油腻的东西,肾脏在晚上修复,别给它太多负担。
除了三餐搭配合理,吃饭时机也要注意。最好别空腹服用铁剂或补血药,容易刺激胃黏膜,建议饭后半小时服用。还有一点,补铁期间尽量避免浓茶和咖啡,因为鞣酸会妨碍铁的吸收,这是很多人忽视的细节。
有人问,那是不是贫血好了就能大口吃肉了?真不是这么回事。肾性贫血是一种慢性状态,哪怕血红蛋白升上来了,也要长期维持一个良好的饮食结构。不要看到化验单正常了就放飞自我,稳定才是对肾脏最好的保护。
对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知识,贫血不等于脸色苍白,有些人脸红但严重贫血,尤其是高血压合并肾病的患者,血压上来时脸是红的,但红细胞可能已经少得可怜。所以判断贫血不能靠照镜子,得查血红蛋白。这也是临床中最容易被误导的一点。
再强调一点,不要轻信所谓的“补血保健品”,这类产品多数没有足够临床证据支持。真正的治疗需要医生评估、营养师配合、患者主动配合三方面共同完成。怕的就是既不吃药也不吃饭,结果越拖越差。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是慢性肾病患者,一年最少查两次血常规和肾功能指标。别等到累得起不来床,才发现贫血早就悄悄找上门了。早点发现,早点干预,才有机会守住生活的质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25期:慢性肾病患者贫血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2.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4年第3期:慢性肾病合并营养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慢性肾病贫血管理中国指南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