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有粮有油,关起门来饿不死,日子能过,老百姓也没啥高指望。
苏联散伙后,俄罗斯在科技创新上早就掉了队,也退出了世界一流的竞争圈。经济上,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比苏联时期严重。所以有人说,俄罗斯不过是个披着国家外衣的加油站。
人们习惯把中国和俄罗斯放在一起谈,觉得它们面对外部世界时处境相似。其实不然,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底色截然不同。
俄罗斯的底气埋在地下。广袤的西伯利亚有挖不完的石油和天然气,肥沃的黑土地能保证人人有面包吃。
它的经济就靠着这套体系运转,自主性极高。但这种模式带不来高速增长,也缺乏技术惊喜,老百姓习惯了平稳甚至停滞的生活。但它能保证,无论外界压力多大,国家机器都能维持基本运转。
而且这种经济模式极度依赖资源出口,这个特点在苏联解体后反而加深了。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曾把俄罗斯比作“加油站”,话虽难听,却一针见血。依赖资源让俄罗斯离科技前沿越来越远,也失去了重回世界顶尖强国的机会。
中国的经济逻辑完全是另一回事。它的命脉在全球化的体系里。过去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把中国变成了一个深度嵌入世界经济的超级枢纽。全球市场的订单和需求,才是驱动这个庞大经济体运转的燃料。
中国的工厂需要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需要中东穿过马六甲海峡运来的原油,更需要欧美日消费者的购买力。
这种“外向”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离不开世界。全球市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迅速传导到国内,影响无数人的饭碗。
经济基础不同,两国应对外部压力的方式也完全相反。
面对制裁,俄罗斯选择关起门来加固城墙。
从2014年开始,它就有计划地减少对外部金融体系的依赖,主动抛售美元,把外汇储备换成黄金、欧元和人民币,甚至提前把实物黄金运回国内。
普京后来直接下令,天然气必须用卢布结算,彻底拉开了与西方金融世界的距离。这种做法牺牲了效率,却能在封锁下靠内部资源和庞大的军工订单撑起一个自给自足的循环,确保社会不崩溃。
中国不能这么做。它的选择是主动向外延伸,把自己和世界捆得更紧。
中国很清楚,自己离不开外界的高端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世界也同样需要中国的巨大产能和广阔市场。
所以,中国的防御策略是不断增加自己与世界的连接点,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可替代。大力发展和东盟的贸易,沿着“一带一路”开拓新市场,都是为了给这张全球网络增加新的支点。
两种模式的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心态。
在俄罗斯,政府和民众有一种默契:国家保证你最基本的生存,民众则接受经济停滞的现实。生活水平的提升不是最重要的,“活下去”才是最高目标。在这种心态下,精英和人才的流失,似乎也成了可以接受的代价。
中国的社会心态建立在“持续发展”的共同期望上。所有人都默认,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国家正在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发达国家。
从华为的5G技术到不断延伸的高铁网络,都承载着这种向上的劲头。对中国来说,关起门来不仅意味着经济停顿,更会动摇整个社会的奋斗信念。
说到底,俄罗斯的模式是为了“生存”而设计,追求极限压力下的韧性。中国的模式是为了“发展”而构建,追求在全球合作中的不断攀升
这谈不上谁好谁坏,都是各自历史和国情决定的。
现在,两种模式都走到了关键路口。俄罗斯要回答,一个只靠卖资源、创新停滞、人才流失的国家,如何避免长期的衰败?
中国则要证明,一个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国家,在一个日益分裂、保护主义抬头的世界里,如何继续保持开放和增长,并最终摆脱对外部关键技术的依赖?
你觉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