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
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早已经远离了科技创新的前沿,也早已经远离了一流国家的竞争,其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比苏联时期还严重,所以麦凯恩生前说:俄罗斯是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俄罗斯这地方的生存逻辑确实跟别人不一样。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2025 年小麦产量预估能到 8600 万吨,自家吃不完,还能往外卖 4300 万吨,埃及、土耳其这些国家的面包房都得看它脸色。
有意思的是,今年冬小麦种得比去年少了点,但单产上去了,伏尔加河地区的农田像是开了挂,硬是把产量拉了上来。
就算西伯利亚闹点坏天气,人家反手就能调个出口配额,关税说涨就涨,反正饿不着自己人。这种粮食底气,让超市里的大列巴永远堆得像小山,老百姓对吃饭这事根本犯不着操心。
地下埋的宝贝更是让欧洲又爱又恨。西伯利亚的油田一抽油,欧洲工厂的机器才能转起来,虽说这两年喊着要摆脱依赖,去年还是悄悄买了 544 亿立方米天然气。
更精明的是,俄罗斯把管道悄悄铺向了亚洲,印度、中国的订单越来越多,能源出口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财政收入里四成靠这个,外贸出口一半是石油天然气撑着,难怪有人说俄罗斯的 GDP 是 “烧” 出来的。这种日子过久了,谁还费劲搞产业升级?反正拧开阀门就有钱进账。
不过靠资源吃饭终究有短板。现在俄罗斯的 GDP 跟咱们广东省差不多,普京早年想冲进全球五大经济体的目标,如今看来像个遥远的梦。
经济增速常年在 1% 左右晃悠,老百姓也看得开,只要退休金按时发,超市货架不空,日子过得去就行。
这种低期待背后,是粮食能源自给带来的安全感,毕竟再怎么折腾,饿不着冻不着是底线。
跟苏联时期比,现在的科技状况有点尴尬。当年卫星火箭说上天就上天,占全球四成的飞机产量多威风。
现在呢?航天领域还吃着老本,新卫星造不出来,旧的超期服役;民用科技更是跟不上,手机芯片得靠进口,连洗衣机都常出故障。
不是说没有好技术,只是都用在了军工上,无人机还得从伊朗进货,这种 “重武器轻民生” 的科技树,怎么看都有点偏科。
麦凯恩那句 “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虽然难听,却点出了关键。苏联时期还能靠科技跟美国掰手腕,现在只能靠老天爷留下的家底过日子。
粮食够吃能源够烧,确实能关起门来过安稳日子,但想重返一流国家的竞争舞台,光靠卖资源可不够。
就像有了聚宝盆却不会炼金术,日子虽安稳,却难有大出息。俄罗斯自己恐怕比谁都清楚这个理,只是改变这种惯性,远比开采油田要难得多。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 《俄咨询机构IKAR将2025年俄国小麦产量预估上调至8600万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