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坐诊时,遇到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困惑地问我:“我都不吃甜食了,戒了酒,咋血糖还是高?”我听了连连点头说道:“其实真正在加速糖尿病恶化的,有时不是你吃进了什么,而是你**‘做’的这些习惯**。”
很多人只盯着饮食,却不知道,**糖尿病恶化的根,既在口中,也在肢上,更在人心。**饮酒、甜食确实影响血糖,但排在首位的,不是吃也不是喝,而是——久坐不动。
今天我就带大家梳理出最伤血糖的5个恶习,特别是前几位,许多老朋友天天在做,却丝毫未觉。
久坐不动,最伤胰脏气,坚守第一“罪魁”
中医讲:“血之行也赖气,气之行也赖动。”久坐者气滞,气滞则血不行,血不行则糖不代谢。
胰为中焦之脏,属“土气”最旺之位,久坐会困脾、损中气,使胰功能下降,糖代谢不畅,便形成内积而“火郁化燥”,加重糖毒。
试问一下,您是不是每天坐上一小时都懒得动?腰不弯,眼不离手机?若是如此,中焦就如尘封锅灶,生火也难做饭。
建议即刻调整,每坐40分钟,起身5分钟,转手、抬腿、拍打腰眼,化气通血。
三餐紊乱,最让血糖如过山车般震荡
有人早上喝杯水中午吃过量,有人早上粥夜宵重口味,中医视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食不节则气不顺。”
糖尿病患者最需“脾胃如钟”,定时饥食,不可大饱大饿。饱则伤脾,虚则火动,血糖必然波动不定,伤五脏阴阳节律。
是不是你有时候饿着饿着才吃,猛一吃吃撑?试着定点三食,戒掉饭点手机战,养好血糖节律就是在养命。
情绪波动大,是“暗中耗气伤血”的隐痛
怒则上火、思则结气、悲则伤肺,情绪失调是糖尿病患者常被忽略的一大诱因。
中医讲“气行则血行,气郁则瘀”。中老年人若长年压抑、操心、易怒、思虑多,不仅影响肝功能,更可内扰胰脏,致“气伤血黏”。
你是否入秋后总感觉郁闷、容易急火攻心?静坐调息、太极慢行、茶席闲聊,都是调肝气、宁心神的好方法。
熬夜晚睡,是拆糖调之元气的“无形匪贼”
糖尿病之根在脾肾,而夜晚为阳入阴、神气归藏之时。熬夜使肾精不养、阴阳失调,最终“虚火上炎”,表现为口干心烦、尿频易饿、指麻目涩等典型糖尿病症状。
是不是到了晚上舍不得睡,追剧、打牌、刷视频?建议10点前洗漱静卧,做些温水泡脚、涌泉按摩,帮助气机自调、糖气归根。
饮酒虽排第五,却是大热毒,最易伤肝伤血管
酒为辛热之品,直走肝经,肝主疏泄,酒一入肝则火生,火生则糖乱。
长期小酒当水饮者,肝火经年不熄,不仅糖代谢异常,还易并发脂肪肝、高血压、眼底病变,对糖尿病人如火上添油。
你是不是觉得酒喝了心情好、方便入睡?若患糖病,望慎酒如慎毒,隔三餐而饮,比三日不药更有效果。
实用建议:一调三固,调状态稳血糖
✅ 一坐一动结合,40分钟一伸展;
✅ 晚饭后快走15分钟,助胰气运化;
✅ 晚间单泡脚,温水不过踝,助阴阳归藏;
✅ 清早喝温水,顺气行津,勿饮冷饮提神;
✅ 情绪起伏大时用按摩肝经、百会穴宣泄心火。
你是否日常只关注血糖值,却疏了身体最真实的感受?吃对是一半,养对另一半。
这些人群做得多,控糖就更艰难,早调早稳
朝九晚十一,久坐不动写字读屏的人群;
情绪敏感、易焦躁、操劳心太重;
健康打卡者,白天控制好晚上忍不住;
喜重口味、常社交、小酒不断者。
中医讲“不治已病治未病”,都说糖病难控,其实只要识破这“隐形耗糖”行为,一身气血就守得住了。
结语闲语:
降糖的关键从来不只是“忌糖减饭”。护气养神、养精调脾、稳作息少怒伤,才是真正打好糖调之基石。
血糖升与不升,是饮食中的量,也在你每天的习惯里坐着、躺着、想着。改一改这一些,血糖会用曲线告诉你答案。
你今天坐了多久,睡得早吗?情绪稳不稳、饭点有没有踩点?不妨从这五件小事中,给自己扫一扫糖调的“潜雷”。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