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会出现
频繁眨眼、耸肩膀、清嗓子
甚至发出怪声等“小动作”
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
是“坏习惯”或“调皮捣蛋”
有些家长甚至会
批评孩子“改掉毛病”
但实际上,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很可能是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名为“抽动障碍”的问题。
小动作”可能是抽动症
孩子出现的眨眼、耸肩、清嗓、吸鼻子、甩手、扭脖子,甚至突然发出“哼”“啊”等怪声,这些被统称为“抽动症状”。它们并非简单的坏习惯,而是抽动障碍的典型表现。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是突发、快速、不自主的重复肌肉收缩(运动抽动)或发声(发声抽动)。
这些动作看似“无意识”,实则与孩子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比如,当孩子面临学业压力(如考试临近)、家庭冲突(如父母频繁争吵)、社交困扰(如被同学嘲笑)或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兴奋)时,这些症状会加重。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常在孩子放松(如看电视、玩游戏)时加重,在紧张、疲劳或专注某件事时加重。
家长需警惕这些误区
“批评纠正就能改掉”?
强行制止孩子眨眼、耸肩,甚至责骂“别再做这些怪动作”,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导致抽动症状更频繁。因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因“被批评”而更加紧张,反而强化了抽动的冲动。
“长大自然就好了”?
部分轻度抽动可能随年龄增长逐渐缓解,但若症状频繁(如每天多次、持续超过1个月)、影响日常生活(如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怪声被同学孤立),或伴随情绪问题(如自卑、拒绝社交),则需尽早干预。未经治疗的抽动障碍可能持续到成年,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只关注动作本身
家长常把注意力全放在“让孩子别做小动作”上,却忽略了背后的心理需求。实际上,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如调整学业节奏、改善家庭氛围)、教会他们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如倾诉、运动),比单纯纠正动作更重要。
识别这些信号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带孩子到儿童心理科就诊:频繁眨眼、耸肩、清嗓等动作持续超过1个月,且逐渐加重;伴随情绪低落、易怒、拒绝上学等心理行为变化;因抽动症状被同学嘲笑后出现自卑、孤僻等表现。
心理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轻度的通过心理疏导(如教孩子放松技巧、帮助家庭营造轻松氛围)即可缓解;中重度的可能需要结合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辅助。
守护孩子身心健康
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都是他们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困扰。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急于纠正动作,而是蹲下来倾听他们的情绪,及时寻求心理科的专业帮助——这才是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最正确的方式。
妇幼健康科普来源:心理科 谢永娥
编辑、审核:中山市博爱医院编辑部一审:郭昌夏二审:何金钊三审:戴志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