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网友在微博讲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一位孕妇因为孕吐严重,没能及时治疗,送到医院几分钟后就去世了。
虽然这条消息的真实性还待确认,但“孕吐致命”这个话题,确实让很多人震惊。毕竟,大家对孕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早孕反应”“难受几个月就好了”。
但事实是,孕吐真的能要命,只是大家平时没太在意。
怀孕初期,恶心、呕吐属于常规操作。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0%甚至最高可达91%的孕妇都有早孕反应。
在中国,一项针对797名孕妇的研究也发现,只有三成孕妇会出现恶心伴呕吐,大部分人只是觉得反胃,能吃能喝,问题不大。
但有1.1%左右的孕妇,运气特别“背”,她们的孕吐直接升级成了医学上说的“妊娠剧吐”:反复、大量呕吐,喝口水都吐,体重直线下降,甚至出现酮尿。
到这个地步,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内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最严重的,确实可以致命。
别以为这只是罕见的“黑天鹅”。在20世纪初,妊娠剧吐的死亡率极高,每百万孕妇中有159人因此丧命。
直到静脉输液、维生素补充等现代医学手段普及,死亡率才断崖式下降到百万分之三。可见,孕吐确实不是小事,只是现代医疗手段掩盖了它的“凶险”。
为什么有的人怀孕吐几口就过去了,有的人却能把命丢了?
科学家研究了上百年,发现这事大部分“命中注定”,和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关系密切。
hCG是胎盘分泌的激素,受精卵着床后迅速升高,8-10周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孕吐的高发期,正好和hCG水平的高峰期重叠。
多胎妊娠、葡萄胎、某些体质特殊的孕妇,hCG分泌格外旺盛,孕吐风险也更大。但hCG只是个“大方向”,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遗传。
家族里有孕妇得过妊娠剧吐的,风险更高。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孕吐症状更一致,这些都说明基因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5][6])。
此外,孕妇本身如果有胃肠道疾病、心理基础疾病,也会加重孕吐。说白了,“剧吐”这张彩票,有的人天生就容易中。
妊娠剧吐最容易致命的机制,是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孕妇反复呕吐,水和钾、钠等电解质丢失得特别快,短时间内就会血容量下降、低钾血症,严重时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长期剧吐还能引发维生素B1缺乏,导致致命的Wernicke脑病;维生素K缺乏会让凝血功能变差,大出血风险增加。
还有可能出现肝肾衰竭、静脉血栓、横纹肌溶解、中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这些,都能让孕妇在短时间内命悬一线。
现代医学让“孕吐要命”变得极其罕见
虽然妊娠剧吐的发病机制现在还没完全搞清楚,但现代医学已经能很好地应对它。孕吐初期,多数人靠生活方式调整就能缓解,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远离刺激气味、保证充足休息。
有症状的,可以用维生素B6、多西拉敏等药物;必要时可以用昂丹司琼、苯海拉明、甲氧氯普胺等专用止吐药,疗效和安全性都已被研究证实。
如果到无法进食、脱水的程度,医院可以静脉补液、电解质、维生素,必要时营养支持,度过hCG高峰,症状大多就能缓解。
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绝大多数妊娠剧吐孕妇都能安全度过危机。
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孕妇或家属对孕吐掉以轻心,觉得“忍忍就过去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一些孕妇担心用药影响胎儿,宁愿硬扛,结果身体垮了,反而更危险。
“孕吐也会死人”不是骇人听闻,而是医学事实。虽然现代医学让这种悲剧极其罕见,但只要观念没跟上,风险就永远存在。妊娠剧吐本不应夺命,只要重视、规范治疗,完全可以安全过关。
希望所有准妈妈都能多一份科学常识,遇到异常及时就医,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去赌运气。
家属和社会,也要少点“忍忍就过去了”的冷漠,多点关心和科学支持。毕竟,孕育生命,本该是被温柔以待的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