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完成第四轮贸易会谈并达成基本框架共识后,第一个坐不住的并非欧洲,也不是亚太的传统盟友,而是自诩“不结盟”的印度。
9月初,中美代表团在马德里举行第四轮贸易会谈,经过多轮拉锯,双方宣布就贸易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协议”。
根据多家国际媒体的报道,这份共识虽然细节尚未公开,但包含了“逐步削弱单方面歧视性措施”和“在某些经贸领域平等合作”等关键承诺。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意味着两大经济体在紧张多年后,出现了缓和迹象,即便协议内容还不完整,市场已经提前做出积极反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亚洲股市短线走高,欧洲主要股指同样受到提振。
美国方面虽未在谈判中获取预期利益,但能以“平等”姿态重新建立沟通机制,也被视作避免全面冲突的务实选择,这无疑为全球贸易秩序注入一针“镇定剂”。
而就在马德里会谈落幕的消息传到南亚的同一日,新德里迅速发出重启印美贸易谈判的声明。要知道,仅仅几周前,印度政坛和舆论场上仍是一片针对美国的激烈声讨。
起因是华盛顿以“市场不公”为由,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关税,触动了莫迪政府力推的出口战略,印度媒体大篇幅报道美方“背信弃义”,将矛头直指白宫,议会辩论中,反美言辞层出不穷。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民甚至呼吁政府“拉上俄罗斯、东南亚国家建立抗美联盟”,以正面回应这场贸易打击,一时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强硬派政治人物趁势抨击任何与美国谈判的提议,称那是“出卖国家利益”,这种浓烈的情绪让外界普遍认为,印美关系至少在短期内将难有突破。
然而,短短数日间,莫迪内阁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印度商务部不仅对外宣布恢复谈判,还释放出“愿意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等敏感领域展开讨论”的信号。
对于此前“口诛笔伐”的民众而言,这个转向之快令人措手不及,知情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政府高层连夜召开多轮闭门会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继续在强硬立场上消耗时间,可能会错过与华盛顿重新接触的窗口期,从而在中美缓和后的新一轮全球贸易格局中被动挨打。
换言之,面对可能加剧的经济压力,现实迫使新德里做出战略性退让,印度财经界人士也指出,制造业投资者对贸易前景的忧虑已开始影响资本流入,部分外资企业甚至放缓在印扩张计划,这为莫迪政府敲响了警钟。
印度舆论虽然一开始质疑政府“为何向美国低头”,但随即有学者在电视访谈中强调,保持开放的贸易渠道才是印度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一位经济学家直言:“如果美国和中国都能坐下来谈判,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锁在门外。”这句话在印度主流媒体频频被引用,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的不满。
其实从客观上来说,印度的选择还是挺“识时务”的,就像很多专家说的那样:“当华盛顿与北京暂时放下对抗,下一轮博弈的焦点可能转向更易施压的对象。”
印度经济总量虽位列全球第五,但其产业链尚不完备、外贸结构对美国市场依赖度较高,同时还背负着能源进口和财政赤字的长期压力。换句话说,新德里虽有庞大人口和增长潜力,却远非不可撼动的“硬骨头”。一旦美国寻找新的“谈判样本”,印度显然是顺理成章的候选。
其实印度国内媒体对这种风险早有讨论,多家经济类报纸以“不要成为菜单上的一道菜,要坐上餐桌”为标题,直白表达忧虑:如果继续与美国僵持,印度可能在全球供应链调整中被边缘化。
毕竟美国此前已经多次以知识产权保护、数字服务税、农产品市场准入等议题对印度施压,并不乏借加征关税迫使对手让步的先例。
马德里会谈之后,印媒普遍认为美国会“找下一个靶子”,而刚刚经历经济增速放缓、仍需外资与技术支持的印度,很可能被华盛顿视作既有足够市场价值、又无法像中国那样强力抗衡的目标,所以这次莫迪还是比较“机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