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中医技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可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们古代几千年没有中医药大学,可是中医人才却代代辈出,从汉代“医圣”张仲景到隋代“辨析病因第一人”写成《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从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到宋代扁鹊医派的传人,发明的麻醉方药,是中医唯一流传至今的麻醉方法,被认为是中医麻醉学的始祖的窦材;从“金元四大家”到明代开创温补学派的张景岳;从清代温病学派的叶天士、吴鞠通到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再到“京城四大名医”等等。我们哪一代没有名医?我们哪一代不是中医人才辈出?我们中医哪一代不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现在有了中医药大学,虽然所谓的中医专家、教授满天飞,可是能用中医看病的又有几人?
现在中医药大学学的是西医,中医毕业生临床上干的是西医工作,写病历西医标准,治疗理论西医为主,这中医哪里来的发展呢?这其实就是中医的倒退!
李可先生的弟子,郭博信老中医说过: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前辈中,远近乡里总是有名震遐迩的老中医,他们立起沉疴的妙闻趣事,在百姓中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不绝于耳。
那时候,各县有各县的几大名医,各省有各省的几大名医,他们如雷贯耳的名气,不是靠电视、报纸宣传出来的,也不是哪一级政府命名的,而是靠他们实际治病的神奇疗效,由百姓们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
他们头上虽然没有“教授”“主任”“专家”这些炫目的头衔,也没有政府给的特殊津贴,多数还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确实是得其真传的纯中医,他们哪个人有什么绝活儿,有什么特长,百姓们清楚得很,“引车卖浆者流”也不例外。那时候,百姓们找个好中医看病还是不难的,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老一代名医相继逝去,这样的局面也渐行渐远。现在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走进医院,中医“教授”“主任”“专家”扑面而来,现代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不仅强大,而且手段不断翻新,真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令人失望的是,牌子换了,疗效也换了,中医治病神奇疗效的传闻,在我耳边也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百姓们“现在找个好中医太难了”无奈的“一声叹息”。现在不用说找个过去那样的名中医了,就是找个不开化验单、检验单、认认真真号脉按照中医思维看病的所谓纯中医,也绝非易事。
我们来看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现状吧。现在的很多中医药大学教授都不会看病,这样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吗?很多中医研究生、博士生开不出一付治感冒的药方来,这样的中医大学教育简直是误人子弟,浪费人才!
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某中医学院的王教授,他的经历是: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并在中医学院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可以说是“中医泰斗”了。可是,他却不会治病,连基本的中医思维和中医基本概念都不具备,也不会用西医的方式治病。
这样的人还很多。当前我们培养了大批的,国家承认资历的“正宗中医医师”,他们并没有把中医发扬光大。这些只会讲课不会治病的“教授”,以及坐在中医院里只会混日子的“中医师”,成为了“中医的主流”。他们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
旧时一位中医郎中被老百姓接受并认可基本上都是靠口碑。他们一般是先给亲戚朋友、左邻右里看小病,效果不错,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医学水平,接着就有人找看疑难杂症,慢慢地医名传播,由近及远,由本村本地传播到外乡外地,最终成为有口皆碑的老中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一个医生的本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治病的疗效。
王三虎教授说到一个现象:为什么中民间医生往往看不起中医专家?因为从中医药本身的疗效看,所谓专家经常看不了病。许多三甲中医院的主任到了民间的国医馆,但找他们看病的人反而不多,就是这个原因。
教中医的看不了病,问题出在哪儿?王三虎教授说出在体制内的自我循环,自我陶醉,自我封闭,以为能讲课就达到目的。医教育家少了,主要是能看病能教学影响一方的名医少了。
且看当今中医界各位名家,今日讲学,明日论坛,后日会议,频繁奔走穿行于各地,名则名矣,但不知其还有几许空闲能为患者诊病。如果说是为了中医事业培养新人,却不知除了从基础教育抓起,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根基不牢,何来高楼大厦?近日【半月谈】报道,中国科技大学为本科生上课的 ,全都是院士及本领域中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正因为这种高起点,所以该校的毕业生每1000人就可以出1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反观中医教育,稍有名气的专家教授都在忙着参加各种商业会议,论坛,谁肯静下心来从事费力不讨好的一线教学呢?缺少了大家风范的熏陶,名家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高效的临床范例,青年人又如何才能做到甘耐寂寞清贫,潜心去故纸堆里寻宝?如何才能培养建立真正的中医思维。近年来,国家虽然恢复了师带徒的制度,但受其形式的限制,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改变中医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
西化的博士会成为中医掘墓人。自古中医名家都是来源于民间,道理很简单,中医的核心是疗效,是实践,只有和各种疾病打交道,去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问题,最后医术才能得到提高。而现代中医教育呢?大都是在书本中、实验室里进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说:中医院校的硕士生要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要做到基因水平。可是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这种中医到临床上能看好病吗?
中医的生命应该是疗效,我们不应该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发展毫无用处的各种学习。这样培养的博士生不仅不能用中医思维看病,而且长期的西式中医教育,还会让他们成为中医的掘墓人。
因为这些博士从不信中医、不认同中医,最后让他们爬到领导位置上,往往就会成为消灭中医的急先锋!
所以我们中医界要好好反思,中医的教育是在发展中医还是在消灭中医?中医的学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能用中医解决问题的人?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中医,现在不少中医药大学开始九年本硕博连读,可这样就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吗?答案是不能!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医培养方法出了问题。
首先,学医首要明理,理是学中医的指路明灯,懂得了这个理,学中医就能够事半功倍,不懂这个理,学中医就象黑暗的迷宫中摸索,付出巨大,水平却不怎么样!而我们的中医教育教的就是一个西医学原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生不仅会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还会严重打击中医学习的兴趣。
古人说得好: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说,只要有不错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学中医就象笼子里抓鸡一样,手到擒来。而现在的中国人,从小就被西方科学洗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不足,最奇葩的是,英语的地位竟然比中国人自己的母语中文还高。到了大学,更是加强了对西方科学的学习,就连中医药大学的西医课也占了将近一半。你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大脑中只有西方机械一一对应的还原论科学,在这种情况下,一辈子都学不好中医。
中医是一门从临床中学出来的学问,缺乏足够的临床,再高级的中医教育方法也是白搭。而当下我们的中医药大学,虽然老师众多,可他们绝大多数都不会临床治病,老师都不会临床,教出来的中医就是哑巴中医,根本就不会治病。
明师出高徒,这里的明师就是既明中医之理,临床水平又高。而现在,学校中医基础课教师往往是年轻教师,有的从不上临床,有的偶尔接触,基本谈不上什么像样的临床经验,有临床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这一是难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二是老师都不明中医之理,学生更不懂,导致以后的临床课听得云里雾里。最严重的是,当下的中医师资队伍中,真正能够教临床的老师严重出现了断层。没有了高水平的临床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痛心疾首地说: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中医教育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是自己不争气。本来,中医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走入了误区。
国医大师焦树德则这样说: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
国医大师李士懋也这样说:现在我教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对中医的迷茫,无奈地求学;四年授课,中西各半,实习时遇到的是严重西化的中医院,还要跑工作、准备考研,怎么能专心实习中医?即使考上了中医硕士或博士,由于形势之所需,也主要学西医课或搞实验。知识面是拓宽了,但相当一部分高学历中医人才的中医功底却令人不敢恭维。
大家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也许能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高学历的中医大夫,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是诊断却含糊不清,寒热温凉不分、辨证不明、用药不精,甚至一上来就是西医各种检查,中医望闻问切全不用,开药也是大处方大剂量。
病人花了钱、吃了药,病情却没有得到缓解,于是“大骂”中医都是骗子。
湖北省首位“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曾在一份给教育部起草的中医教育改革方案中,直指中医教育。他在文中质问:“为何现在的中医教材越编越厚,医学生的学历也越来越高,但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却不会看病?”
对此,李今庸教授认为问题不在学生,主要在三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整个教学偏重通识教育,“学生学外语的时间比看医书的时间还多。”
二、教材太乱太多,很多编者将不成熟的观点注入其中,让学生不知该相信谁。他以《伤寒论》举例,“这本书版本不下几十种,越编越厚,一家之言甚多。”
三、中西医教育比例失调,中医学生学习西医的时间,远超学习中医,“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中医素养低下。”
四、临床机会少,临床技能训练缺乏。“看着博士生不会看病,我着急啊。”李今庸教授直言。
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撰写者、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曾经发布消息,对11个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的专业亮起了“红牌”,并建议政府和高校应对这些专业进行减招,中医学专业也位列其中。
但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医界关于人才缺乏的呼声从没有停止过,甚至《人民日报》还发文表示了中医将“后继无人”的担忧。
一方面行业缺人才,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让人尴尬不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中医院校教育体制确实存在问题。
而在就业的指挥棒下,会有更多年轻人放弃学习中医,中医药大学作为现在培养中医的主渠道,一旦出现招生难,必然又会恶化中医的延续问题。
有记者做了一个调查,某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班,关于未来就业方向,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表示很担忧,准备考研或公务员。
一位中医博士读了8年中医,女儿发烧,用了几服药都不见效,最后还是跑到西医院输液。连他自己都承认,学了这么多年中医,基本上不会看病,因此也不太信中医。
现在振兴中医成了一项国策,可是人才匮乏,欲兴乏力。表面上来,中国有中医药大学几十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有10万之多,几十年下来,也应该有几百万了吧,可事实上,今天真正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只有80万,而能够临床的只有30万,而水平不错的恐怕只有3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药大学一直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人才。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公开说过:“国内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的。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
全国著名老中医李今庸说:“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目前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九旬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说:“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也曾痛苦地说:“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完蛋的人。”过去几千年来,中医的培养主要是师承和自学,虽然没有专业化的培训,但代代出名医,朝朝有发展。而现在中医开始采用大学模式来培养中医,中医则是一代不如一代。
对此《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说《下一代中医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目前,我国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 学生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 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 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 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
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 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 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 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有人断言: 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 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下一代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谁又能不为中医的命运忧心忡忡呢?
2006年10月24日《瞭望新闻周刊》上一篇题为《中医教育培养中医的掘墓人》一文中说:据了解,我国中医院校每年招收几万名学生,但培养出的真正中医并不多,有中医科研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认为,这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的结果,大部分老中医也持此看法。
对32所中医院校的调查显示,学生约1/3的时间学习西医,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丰富,但中医理论基本训练严重不足。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了1/4。历来被中医大家所重视的中医经典学习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中医教学中掺杂“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基本看不懂中医古籍。中医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介绍,由于课程设置和考试关系,他的21个研究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却读不懂《本草纲目》的《序》。
在技能培养上,学生要做很多动物实验,但对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功夫训练不足。毕业后,多数学生不大会用中医理念看病,大多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学研究生,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提高,而是按照西医的教育模式和标准,提出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并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
贾谦举例说,有位中医学院院长原是西医妇科硕士,做了两年白鼠实验成了中医博士,当上了中医学院的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教授痛心地称:“我们是一代‘完人’,完蛋的完。”他担心学院派、实验派中医成为主流后,中医将不知如何发展。
调查显示,现行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正在把学生培养成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成为中医的“掘墓人”。他们利用一知半解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利用一些时髦的标签语言来阐释并未真正理解的中医理论。而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如此割裂水乳交融的中医医学和药学,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针灸的作用都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很难维持原有水平。
我们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办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是为了用中医来解除人民病痛,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护航的,可是我们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吗?没有!中医药大学不仅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反而是培养出大量的中医掘墓人,很多莘莘学子报着很大的希望来中医药大学学习,他们花了几年功夫来学习,结果连个治感冒的方子都开不好,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吗?
中医药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反而培养出大量的中医掘墓人?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大学教授都不会看病,这样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吗?
早期的中医大学教育,还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民间中医请来教授中医,他们医德、医术都很好,现在这批传统中医老的老,死的死,现在中医学院里面剩下来的执教老师和教授,大都是建国后“西医学中医”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既不懂临床,也不懂真正的中医理论,只会死记硬背一些西医编写出来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教中医,就象是让鸡子来教鸭子游泳一样,最终鸭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连走路都不会了,变成了非鸡非鸭。
中国的中医学院,就是专门培养这种四不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他们不懂真正的中医,也不懂西医,不会用西医治病。因此,最终就成了“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的中医人才。中国的各级中医院里,就挤满了大批连个小感冒都治不好的“中医师”。中医之所以被国民抛弃,就是因为他们。
世界上任何一门技术,通过大学几年专业的学习,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并应用于实践。唯有中医,大学、硕士、博士连续十几年学习,出来却连最简单的疾病都不会治,更有甚者,很多人还成了中医的掘墓人,反过来反对中医,他们就是中医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怪物。
可这就是这样一群不懂中医的人,却持有国家的执照,代表中国“最正宗的中医”,占据了和中医有关的所有岗位,如中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的管理部门,也正是他们对中医的代表,让中医名声扫地,它们对中医的破坏,比整个西医系统还要厉害,因为他们会让真正的中医彻底地绝灭,让百姓们对中医彻底地丧失信心。
中医教育到底怎么了?让我们从中西医的区别看看就知道了。西医讲究的是机械对应,学起来相当容易,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至于技术,多熟练操作几次就够了,再笨的人也能够学会。可中医呢?它讲究的是一人一方,至于要用什么样的方子,它的种类就太多了,首先它有两大类,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亢进,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低下,它们的治法完全相反,其次,细胞功能亢进和功能低下程度的不同,治法也完全不同。比如,大寒就要用大热的药物,小寒就要用小热的药物,而且还有量上的不同。这样一总结起来,西医的一个病,一个方法,在中医这就要从无数个病因当中寻找那唯一正确的病因,难度之大就可以想象了。
显然,学习中医就要用符合中医规律的方法,用西医式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不出来好中医的!
二是崇洋媚外,中医与英语毫无关系,却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来学英语!目前中医人才选拔中普遍存在“外语一票否决”的现象,即只要外语没有及格,考生就不能顺利过关。在这种考试制度安排下,造成中医院校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和中医毫无关系的外语上。
中医人才的类型有很多种,除翻译类人才需要适当的英语考核外,对其他各类中医人才(尤其是临床中医)的选拔,外语考试实有“蛇足”之嫌。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保障广大城乡人民健康,评定一个医生是否合格,关键是要看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搞“外语一票否决制”来为难中医大夫实无必要。因此,取消各类中医人才选拔中的外语考试,对于中医人才的良性发展非常必要。
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而现在中医教育的诸多政策存在不符合中医发展自身规律的现象,对英语的要求,就是其中之一。外语本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这是它跟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人的精力有限,中医学子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当看到中医院校很多热爱中医的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因为外语成绩而毕业不了的时候,当看到本应苦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中医著作的广大学子却整天埋头攻读外语的时候,当看到许多有水平的中医师因为畏惧外语而放弃深造之路的时候,时常会想起几年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陈丹青先生,因外语拦路招不来高水平的学生而愤然辞职一事,内心充满了无奈。
术业有专攻,我们一直强调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中医药大学不去专攻中医,而却花大量的时间去学英语。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三是中医学生无中医思维,他们不了解中医的原理与治疗规律。
中医要的是灵感智慧,不是应试智慧。而且中医学习不应限定年龄学习,应该只要愿意学的,我们中医大学应该不拘一格招收,尤其中医类大学最不应该学英语,因为中医真的很忌讳英语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别以为是学个语言的事,那会影响你的思维逻辑的。
中医最讲究的是辩证思维逻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而西医西药喜欢绝对化与一刀切,从理论上讲西医的方法论与世界观是落后的。但是为什么西医在现代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很少有真正的中医了!
一个好中医一定是个好的哲学大师,尤其对老子的《道德经》有深刻理解的,这不是背几天古方就能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更多的是家族传承几代,因为是从小被耳提面命教育出辩证思维逻辑来的。
我们目前的中医药大学,大概率教不出辩证思维的。他们被西方教条理论洗脑了,我们的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辩证思维训练,去念中医药大学怎么会有好成果?看看我们的中医院就知道了,他们的思维逻辑与西医可有区别?
多数中医院的医生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中医,倒是民间那些家族传承出来的是真正的中医。因为我们培养中医的路本身就走错了。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从思维方式到治疗方法都不一样。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不舒服就治疗哪里。中医治疗办法是辨证论治,当出现某种疾病时,需要辩证,找出疾病的原因,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疾病自然痊愈,不同的疾病有时候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因为疾病的产生原因相同,有些相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因为造成疾病的原因不同。
现在学院派学的虽然多,但是不能融汇广通,即便你能全部背下方剂也不能临床运用。所以现在中医大学出来学生,就是中医幼儿园而已,所以不能系统掌握,都是碎片化东西所以不能治病。
四是以西医思维研究中医,盲目“以西律中”,结果离真中医越来越远。
现在的学院派中医,尤其是搞研究的那一帮教授、博士,一直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试图使中医科学化。可问题是,中医注重的是关系,而不是实体,用实体还原的方法就把关系弄丢了。比如中药药理的研究,学院派中医一直是试图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来找到治病的原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中药的靶子不是西医学上的细胞,而是中医学上的经络,中医是通过药物对经络的疏堵来治病的,靶子都瞄错了,让他们再研究一百年,花上再多的经费,也认识不到中药的药理。
对此《人民日报》也“不吐不快”2016年0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医药“以西律中”不可取》的文章说:前段时间,30多岁的杨女士患了一种怪病,被西医判为“死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她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几个疗程下来终于见效。她毅然辞职跟着老中医当起了学徒。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靠的是师承教育,师带徒出名医。清代名医叶天士曾拜师17位名医,才学到精湛的医术。如今中医师承教育虽然得到认可,但缺乏可操作性,只能当学徒不能行医。2015年,朱良春、石仰山等8位国医大师先后逝去。60位国医大师现已去世超过1/3。年近百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自嘲为“一代完人”。一个个远去的身影,折射出中医薪火相传的焦虑。
以西律中,中医药或误入歧途.然而,在现实中,“以西律中”并非个案,甚至已然成为主流,这正是关庆维所担忧的,并呼唤民众与医学界、管理部门需要警惕的。
“现在,在实验室里研究中医药,基本用的是西医的方法,把中医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温凉寒热等都放弃了,还是中药吗?”关庆维说。
关庆维指出,现在中医药的研究课题,都是用分子生物学在统领中医药学发展,国家级课题层面尤其严重,“可以说,中医药的主流研究已经走到全盘西化的地步,现在真正的中医很少了,大部分中医都是用西医的思维去开中医的处方。”
他表示,中医“西化”还体现在相关政策中,“如药典中规定,每种中药饮片,其有效成分在分子水平上的含量是多少,这是用‘西化’的脑袋去制定中医药典的标准,按这种标准生产出来的中药,和原本意义上的中药,已相去甚远,疗效更是无法保证。”
五是中医教育严重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培养出大量高学历所谓“研究型人才”的“假中医”
现在的中医院,规模大、科室全,就是没有中医特色。中医院的中药使用率要达到30%都不到。有的省38家县级中医院,给住院病人的的药70%以上是西药。
为何这样?王三虎教授说,这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许多中医院,高级中医师的很大一部分人心目中西医更实在、更高明。我们一流的专家,往往以能和一流西医专家对话为荣。至于中医,自己究竟深入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创见则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挟洋自重的情况实际上从中医的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都能看到。包括中青年中医,也有许多一说西医滔滔不绝,一说中医一语带过,好像中医嘛,就是那样,谁不会呀。”
作为资深中医专家,王三虎教授一定是非常熟悉中医院医师、大夫们的想法。他的这段话非常经典,现在的中医院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们现在的中医教育只注重学历,不注重疗效。建国之初,为了提高疗效,聘请了大量民间中医进入高等教育,而之后呢? 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法再也看不到了,大学当中充满着只会讲课不会治病的“教授”,教授都不会治病,它们教出的学生能治病吗? 虽然全国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中医中药专业的毕业生,但真正成为中医的并没有与其数量形成正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人才匮乏的呼吁便从未停息过。
中医讲究的是实践与经验,而西医讲究的是现代科学。所以用西医医学标准来衡量中医本身就是脱离科学实际的行为。现在许多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只知道用西医那些仪器看病,根本不会号脉,根本不会看色,产生了严重的仪器依赖症。没有了科学仪器,就不会看病了。同时,他们只知道中草药的名称,但这中草药长什么样,生在什么环境,它同类药物有那些,却一无所知。拿药原则按药箱的标名来拿。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那些职称证书与一张纸有什么区别?
更有甚者,很多主流中医最简单的辨证都分不清,却凭着迎合西方科学的论文,高居于名中医行列,甚至是院士,国医大师。中国正是有了这么多伪中医,才把中医的名声败坏得一踏糊涂,最后使中医不断被国民抛弃。
现在的学院派中医,一直站在西方科学基础上来认识中医,结果把中医的精髓弄丢了。比如,对阴阳学说的认识,站在西方科学原子说的基础上,阴阳就成了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无从理解了。如果站在中国气一元论的基础上,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阴阳学说就描述了物质有序和无序之间变换的规律。同理,对五行学说的认识,站在西方科学基础上,五行成了五种本质不同的材料,此时再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难了,而站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五行并不是五种本质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种最基础物质(气)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有了物质的统一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了。
显然,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认识人体的立足点就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当然就不一样。西医注重的是实体,而中医注重的是关系。而学院派中医恰恰更迷信精密仪器和实验,而忽视了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关系,比如对经络学说的认识,按照中医学理论,它描述了人体以水为连续媒介的普遍联系,神经血管是其中的维束管道,它负责物质和能量的快速运输;十四经脉是其中半通透网路,它一面负责物质和能量的运输,一面向周围组织扩散;更深层的就是连续在全身的组织液,它负责着人体的普遍联系。这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可我们这些学院派中医呢?把神经和血管从经络系统中孤立出来,并试图去找什么经络的管子,其实,经络不过是人体组织液的循环通道,它隐藏在组织间隙当中,根本没有管子,找不到管子,使经络学说面临了危机。
现在的学院派中医,尤其是搞研究的那一帮教授、博士,一直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试图使中医科学化。可问题是,中医注重的是关系,而不是实体,用实体还原的方法就把关系弄丢了。比如中药药理的研究,学院派中医一直是试图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来找到治病的原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中药的靶子不是西医学上的细胞,而是中医学上的经络,中医是通过药物对经络的疏堵来治病的,靶子都瞄错了,让他们再研究一百年,花上再多的经费,也认识不到中药的药理。
表面上,这些学院派中医占据了着国家最主要的中医岗位,如中医管理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大学,中医院。可他们却是标标准准的伪中医,让他们来主导中国的中医,中医只有死路一条,中医今天接近灭亡的处境就是由他们造成的。因为正是他们把中医的灵魂搞丢了,理论和实践分了家,中医和中药分了家,不仅让人们感觉不到中医的科学性,反而让人感觉到中医是伪科学。
让中医回归到原生态.古代中医有两种成才方式,一种是师承,一种是自学。应该说,过去几千年来,中医通过这两种方式,让中医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受群众欢迎和爱戴的名医。
而过去几十年来的中医教育、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导致真中医越来越少,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也已为数不多,且年岁已高。
中医的成才必定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累积,离不开老师的耳提面命的教导。
但是现在进医院跟着带教老师看病后,也学不到真正的中医诊断方法,因为大部分中医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都已严重西化,真中医越来越稀缺,连老师都习惯了西医的模式和方法,自己就很难传承到真正的中医思维。
现在的问题是,大学教育出来的许多中医不会治病,却有行医证,他们充斥在各大医院,败坏着中医的形象。
四是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到了现代中医学院教育兴起之后,中医的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师徒传承为主,一人一艺一炉香,如今变成了课堂教学、统一教材、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帮助中医走上了现代教育轨道,也让更多人有机会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院里的教学重理论轻临床,重考试轻辨证,很多学生学了五六年,真正能看病的却寥寥无几。实习往往只走流程,跟诊时缺少实际动手的机会,病人也不愿意让学生看。有时候,学成之后的“中医”,对《伤寒论》不过皮毛,对方药、脉象甚至五运六气都模糊不清。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是一批纸上谈兵的“理论中医”,而不是能治病救人的临床中医。
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庸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五是学院派所谓的中医专家教授治病水平大部分还不如民间中医!
当前专家教授满天飞,但有真才实学者却不多,中医界更是如此!很多中医专家教授的治病水平甚至连一个民间草医都不如!患者找这些专家看病,动辄挂号费就几百元,可是治病却没效果,这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中医的信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说的不客气一点,中医的信誉正是让这些中医专家教授给败坏的!中科院研究员贾谦说:古人从未给中医发过执照、文凭,为何名医、神医反而层出不穷?道理很简单,医疗行业是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谁的医道医术好,自然门庭若市,反之则门前冷落。谁想成名医神医,也别无他方,惟有提高医德医道医术。
中医发展到今天,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从上古巫医、经典医家,再到宋元明清的百家争鸣,每一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真正的医者。他们不仅医术高明,更是在思想上敢于破旧立新,留下大量珍贵的医案和理论。那一代中医的成就,是靠几十年临床实践和厚重积累换来的,他们在中医史上,应占据继承与创新之间的重要一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郭博信老中医说过: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前辈中,远近乡里总是有名震遐迩的老中医,他们立起沉疴的妙闻趣事,在百姓中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不绝于耳。
那时候,各县有各县的几大名医,各省有各省的几大名医,他们如雷贯耳的名气,不是靠电视、报纸宣传出来的,也不是哪一级政府命名的,而是靠他们实际治病的神奇疗效,由百姓们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
他们头上虽然没有“教授”“主任”“专家”这些炫目的头衔,也没有政府给的特殊津贴,多数还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确实是得其真传的纯中医,他们哪个人有什么绝活儿,有什么特长,百姓们清楚得很,“引车卖浆者流”也不例外。那时候,百姓们找个好中医看病还是不难的,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老一代名医相继逝去,这样的局面也渐行渐远。现在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走进医院,中医“教授”“主任”“专家”扑面而来,现代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不仅强大,而且手段不断翻新,真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令人失望的是,牌子换了,疗效也换了,中医治病神奇疗效的传闻,在我耳边也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百姓们“现在找个好中医太难了”无奈的“一声叹息”。现在不用说找个过去那样的名中医了,就是找个不开化验单、检验单、认认真真号脉按照中医思维看病的所谓纯中医,也绝非易事。
到了现代中医学院教育兴起之后,中医的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师徒传承为主,一人一艺一炉香,如今变成了课堂教学、统一教材、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帮助中医走上了现代教育轨道,也让更多人有机会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院里的教学重理论轻临床,重考试轻辨证,很多学生学了五六年,真正能看病的却寥寥无几。实习往往只走流程,跟诊时缺少实际动手的机会,病人也不愿意让学生看。有时候,学成之后的“中医”,对《伤寒论》不过皮毛,对方药、脉象甚至五运六气都模糊不清。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是一批纸上谈兵的“理论中医”,而不是能治病救人的临床中医。
社会对“名中医”的称呼,近年来也出现了异化。过去,一个人要成为“名医”,往往是几十年如一日坐诊、救人无数、医案广传,口碑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如今只要有流量、有平台、有包装,“名中医”就能一夜之间蹿红。很多人靠几段短视频,或者上几个访谈节目,就能获得各种“中医大家”“一代名医”的头衔。有些甚至连四诊合参都做不全,靠几味“成名方”走遍天下,说到底不过是营销做得好。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刚出校门不久,就被冠以“名老中医”称号,连几十年的临床都没走过,哪来资格谈“老”?这种现象,不仅让真正的老中医感到无奈,也让群众对中医失去了信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在很多所谓“名医”,在疗效上远远不如一些民间草根中医。有些民间中医,没上过大学,但祖传三代、手法纯熟、辨证精准,用的药不过十几味,却常常一针见效、一剂奏功。相比之下,那些名声响亮的“专家”,反而在一些常见病、疑难病面前束手无策。病人辗转三四家中医院,最后还是回到乡下去找土郎中。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原因之一,是现在很多人被“学术”“荣誉”“职称”牵着走,真正沉下心来临床磨炼的越来越少。门诊要挂号、要排队,病人见一次医就要花好几百,结果拿到的方子千人一面、疗效平平。久而久之,谁还会信任这种“名医”?
如今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理论不够,也不是技术不全,而是对疗效的淡漠。中医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靠的不是头衔,不是学历,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一副药下去,病好了,人才会信服。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乡间田野,那些民间老中医依然门庭若市。现代中医若不能回归临床、回归疗效,再多的名号也只是浮云。时代在进步,但中医的根不能丢。无论教育体制怎么改、社会环境如何变,中医要想真正走得长远,必须靠一代又一代实打实的临床积累、手到病除的真本事去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