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日料自助店里,一盘没吃完的三文鱼成了导火索。小吴(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吃个自助,最后会在店里哭了15分钟,还被店家吐槽“5个健身男都没她点得多”。这事儿从一盘三文鱼开始,扯出了自助餐厅里消费者和商家之间那层薄薄的信任,一戳就碎。
一盘三文鱼,吃出两肚子气
8月底的杭州,小吴和朋友钻进“月龙吟”日料自助的门,俩人花了1346元,本想畅快吃顿好的。可吃到后来,小吴对着一盘三文鱼腩刺身犯了难。肉质太瘦,口感差,剩下10片没动筷。其他菜品倒是吃得干干净净,可就这10片三文鱼,让店员找上了门。
您这浪费了,得按标价赔钱。店员翻着桌面残渣,把没吃的三文鱼挑了出来。小吴一下子就急了:不是我不想吃,是这三文鱼质量不行啊!中途上的鳌虾还有冰渣呢!她越想越委屈,把这事捅到网上发帖吐槽,没想到店家那边也炸开了锅。
9月11日,店家跟记者倒起了苦水:她6点53到店,正常自助就俩小时,她吃到10点半才走!光鳌虾就点了83只,5个男性健身达人都没她点得多!我们中途提醒她别浪费,她也答应了,结果最后把三文鱼藏在虾壳蟹壳下面,这不是恶意浪费吗?
消费者:我花了钱,凭啥吃“残次品”还被怼?
咱站在小吴的角度想想,花了钱来吃自助,图的是品尝美食,不是硬撑着把不好吃的往肚里塞。要是菜品质量真如她所说,三文鱼瘦得没食欲,鳌虾带冰渣,那剩下食物好像也情有可原。
更让她窝火的是,被店员翻残渣、要求赔钱的过程,任谁也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后来她还发现,店家疑似用小号对她展开人身攻击,这换成谁能不委屈?她在店里哭了15分钟,店长道了差不多10次歉,这情绪背后,是消费者觉得自己的体验和权益被狠狠忽视了。
商家:我开个店,总不能被“浪费”吃垮吧?
可反过来想,店家也有店家的难处。日料自助的成本不低,三文鱼、鳌虾这些食材都挺金贵。要是人人都像这样点一堆然后剩下,商家肯定扛不住。
他们店里贴着节约粮食的标语,中途提醒顾客别浪费,也是为了经营着想。毕竟自助模式就是靠“吃得多但不浪费”来平衡成本,要是遇上恶意浪费的,店家确实亏得慌。就像店员说的,能吃多少点多少,吃完了随便点,这话在理,可真执行起来,咋就变了味?
这事不简单:自助餐厅的信任咋成了玻璃渣?
这事儿说到底,是自助餐厅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之间的一场拉扯,里面藏着三个值得琢磨的点:
第一,浪费的界定,谁说了算?
多少算浪费?因为菜品不好吃剩下,和故意点多了不吃剩下,能一样吗?小吴说菜品质量差,店家说她恶意藏匿,各执一词。要是店家能在出餐前把好质量关,是不是就少了很多因为菜品不好吃而剩下的浪费?反过来,消费者要是确实吃不下,能不能有更体面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被翻残渣索赔?
第二,消费时长的“潜规则”,该不该灵活点?
店家说正常两小时,小吴吃到了三个半小时。自助餐厅的时长限制合不合理?要是顾客确实没吃完,延长点时间是不是也该灵活处理?但反过来,店家也怕有人占着座位一直吃,影响翻台率。这中间的度,难就难在“人情和规矩”的平衡上。
第三,信任和沟通,咋就成了摆设?
店家中途提醒浪费要买单,小吴也同意了,这本来是个挺好的沟通开头。可最后闹到顾客哭、店家道歉,问题出在哪?可能是提醒的时机,可能是翻残渣的方式让顾客觉得被冒犯,也可能是后续处理时双方都带着情绪。
要是店家能先问问顾客剩下的原因,消费者也能好好说说菜品的问题,说不定就不会闹到网上了。说白了,大家都是想把事儿解决,可偏偏用了最伤感情的方式。
别让一盘三文鱼,吃没了餐饮的烟火气
说到底,不管是店家还是消费者,大家都是想好好吃顿饭、好好做个生意。
店家别只想着靠“浪费罚款”来控制成本,更得在菜品质量、服务沟通上下功夫。菜品好吃了,顾客自然乐意光盘;沟通体面了,就算有点小摩擦也能好好聊。
消费者也得明白,自助不是吃到亏,而是吃得爽,合理点餐、减少浪费也是对自己钱包和社会资源的负责。
别让一盘三文鱼,把彼此的信任吃得渣都不剩。要是店家能把菜品弄好吃点,消费者能把点餐理性点,再加上双方都能好好说话,那自助餐厅里的烟火气,才能真的让人吃得舒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