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浙文互联)
编者按
算力,是解码技术突破的关键钥匙,是驾驭 AI 发展的核心引擎,是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基石。“算” 筹帷幄系列报道,将聚焦解读 AI 时代下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全球AI竞赛如火如荼的今天,算力早已成为堪比“石油”的战略资源,中国政府也加大在AI与算力市场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算力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进行全国“一盘棋”布局,旨在通过“东数西算”等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中国的算力产业,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一场从“分布式”的各自为战,迈向“集中式”的军团作战的历史性转型。
在过去20~30年间,国产算力的画卷由众多中型厂商组成,它们深耕于产业链的单一环节,如有的专注IP授权与设计环节、有的专注晶圆制造与代工、有的专注封装与测试。这些厂商尽管在垂直领域深耕已久,但在高端芯片和高端算力市场上的制造工艺、技术创新等一直少有重大突破,这也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全球算力市场产业链上难撼大局,跟随策略是主流。
然而随着中国科技行业在过去数十年间经历多代次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托举出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如今这些企业正逐步构建起“全栈自研”阵型,构建起从IP、芯片设计、板卡部件到整机与生态的完整体系,将算力产业带入一个由“正规军”主导的、高效协同的“集中式”新时代。
“分布式”时代:碎片化的耕耘与隐形的天花板
在国产算力的早期发展阶段,“分布式”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这并非指技术架构,而是指整个产业格局的一种状态:力量分散、业务聚焦于价值链的单个或低附加值环节。
“工艺”与“制程”的追随者角色
彼时,大量国内企业聚焦于芯片制造中的工艺改进和纳米制程的追赶。尽管这些企业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但更多扮演的是“代工”和“追随者”的角色。核心的IP、架构、高端设计等利润最丰厚、技术话语权最强的环节,仍被国际巨头牢牢掌控。这种模式虽在特定时期带来了发展,但也使得产业整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抗风险能力弱,易受外部环境制约。
“单点突破”的局限与生态之困
除了制造,在IP授权、设计、板卡、封装等领域,也不乏试图实现“单点突破”的企业,比如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都是全球领先的封装企业。然而,算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芯片成功”不等于“算力可用”。一颗优秀的芯片需要与之匹配的服务器、高速互联网络、基础软件、开发框架和最终应用。关于生态,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最大的区别之一包括了不仅有x86架构,还有SW64、LoongArch等non-x86架构,以及高达八种芯片平台,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对算力产业生态如何构建出“好用”的产品提出了世界级难题。
市场需求的分散与无力感
面对汹涌而来的AI浪潮,尤其是大模型训练所需的超大规模、超高效率的集群计算需求,过去的“分布式”产业格局显得力不从心。任何一家只专注于单个环节的企业,都无力承担为市场提供万卡级一体化智算服务的巨额资本开支和技术整合重任。此外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产业链企业在远离应用的背景下,无法精准判断前线炮火声音,只能进行被动响应,无法实现主动掌控。
国产算力的“集中式”崛起带来的全栈技术整合
“集中式”并非指技术架构,而是指企业围绕算力构建起从芯片到整机再到平台的完整图景,实现一体化发展。
中国自2013年起将网络强国纳入国家战略,由此产生了蝴蝶效应。从IPv6地址数量、到互联网带宽接入端口数量,再到4G、5G基站建设,以及数字服务均实现跃迁式发展。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新增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78.0%。
庞大的网民基础和AI、大数据、云计算、IoT等新技术的应用落地,推进了在线生活服务、微短剧、移动支付、短视频、长视频、数字人等数字产品的多样化发展,这些复杂的前端场景对后端技术提出不同维度的挑战,如超低延时、高并发、IPOS、HA、智算、高弹性等。由此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倒逼技术创新” 状态,数字产品不仅是算力的“消耗者”,更是算力发展的 “核心驱动引擎” 。
而国产算力“集中式”崛起,正是伴随中国数字服务的跃迁式发展。这其中代表性的企业就包括阿里云。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阿里云在算力市场的“集中式”特征,则是:构建起从芯片、到整机、再到智算中心的全栈技术整合,并带动更多“分布式”企业发展。
阿里巴巴在芯片层面,通过平头哥半导体打造“云边端”产品体系:2019年推出玄铁910处理器和AI推理芯片含光800;2021年发布5nm服务器芯片倚天710,集成600亿晶体管,显著提升算力。在整机层面,联合发起“天蝎计划”(现ODCC),推动服务器标准化,发布超150项规范,降低数据中心成本并提高扩展效率。在智算中心层面,建设张北智算中心支持AI大模型训练与自动驾驶研发,飞天智算平台提升资源利用与训练推理效率等。
然而这种"集中式"发展仅有企业参与还不能够推进"算力快进",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同样给出了明确方向和支持力度。
除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使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等纲领内容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比如地方政府以补贴券的形式,鼓励企业购买和使用算力服务。杭州近期设立了2.5亿元规模的算力券;安徽发布人工智能政策2.0版;贵州省“算力券”已兑现276张,合同金额达6.3亿元,吸引超500家企业购买算力资源;中关村科学城对进行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和超级智能体的研发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算力补贴。
国产算力“集中式”带动新一代“分布式”伙伴发展
阿里云只是“集中式”全栈巨头的一个缩影,还有包括华为、腾讯、中科曙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企业,他们构建的强大算力中心与平台,像一片肥沃的“黑土地”,催生和滋养了新一代“分布式”创新伙伴的繁荣。
比如在芯片领域,我们看到中国自主芯片企业海光、鲲鹏、飞腾等企业在CPU与GPU市场构建起中国异构算力引擎,这些也是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中国电信天翼云等企业“一云多芯”异构算力的核心生态伙伴。这些生态伙伴的技术通过在云平台上的验证和规模化应用,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检验。
此外还有更多伙伴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低端制造与代工,而是聚焦于通过软件工程实现应用层的深度创新、垂直行业的专业突破以及生态工具链的完善,与巨头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共生关系。比如我们熟知的豆包大模型、DeepSeek、CodeGeeX、Kimi、Dify、FastGPT等大模型和应用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一方面实现了在垂直领域的引领,另一方面也通过与“集中式”全栈巨头、新一代“分布式”伙伴紧密合作,进而加速实现产品功能迭代、在更多行业场景落地,从而构建更深更宽的护城河。
国产算力发展正在由 “芯片硬件商 + 服务器厂商 + 算力服务商 + 电信运营商 + 技术创新公司 + 行业用户 + 政府与资本” 组成的“多元军团”,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深耕,更通过生态联盟、技术开放、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协同合作,构建起算力产业的“一带一路”效应,带动无数在专用领域和应用领域进行"分布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特约撰稿人
Tensor,现任某AI Infra企业品牌总监,拥有近15年IT从业经验,曾就职于天极传媒、阿里巴巴。长期专注IT基础设施、AI、云原生、大数据领域产业和技术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