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多在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移民地点大多来自山西洪洞。那么,明朝初年晋民迁徙的成因及过程怎样,晋民东迁与曹县村庄的建立有何联系,迁曹晋民如何建村等等问题,不得不令我们作一番认真的探讨。
明初晋民迁徙的历史成因及大致情形综观《元史》、《明史》、《明实录》等有关史籍、野记和谱牒,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晋民迁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综合分析起来,不外以下几点:
宋、元、明之际,中原地区深受战乱危害,造成地域空旷,人烟稀少,自宋至元,300年间,中原大地共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十余次,小规模的战争常年不断,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土地抛荒连陌成阡,民国衰竭,国运不兴。
明王朝面临着支离破碎的河山,朱元璋建立国家政权之后,眼见中原各地“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史·食货志》),“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累年租税不入”(《明史·食货志》)。这种局面严重危害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晋民的所谓“助逆抗命”,支助元军与吴王较长时期对抗,拖延了明朝政权的建立,明太祖欲加之罪。元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骁勇善战,机智多谋,饶有威名,且久居山西,深得民心,每次战争,筹款运粮从军参战,晋民无不争先,朱元璋欲谋天下,为求发展,不敢交战,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遣使“通好”(见《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40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但心中十分窝火。后因察罕帖木儿被害,扩廓帖木儿奉调北撤,徐达才攻占山西,明太祖故而迁怒报复,威逼迫迁,以示惩儆,也毫不为怪。
山左地广人稀,山右人丁繁盛,两相势不均衡。元、明时期的山西,土地膏腴,五谷丰登,时局比较安定,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据《宋史·礼志》载:“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即因土地匮乏而实行火葬。”元末战乱,又凭地理优势,据险以守,战争很少波及,社会安定,生齿繁多,又每有邻省难民涌入,故成人口稠密区。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洪武十四年(1381)记载,当时山西人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达4030454人。
未完待续
郝秀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