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日本京都大学和广岛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对外发布了一项成果,他们找到了识别W态量子纠缠的测量方法。
这个难题,学界整整攻关了25年,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量子纠缠这东西,说起来有点反常识。
爱因斯坦当年就觉得它奇怪,称其为“幽灵般的远距离作用”,多个粒子缠在一起后,没法单独描述其中一个的状态,得把它们当整体看。
后来的实验一次次证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它也是量子技术能发展的核心基础。
但问题在于,多光子量子纠缠有两种关键状态,一种是GHZ态,早就能测了;另一种就是W态,它比GHZ态“结实”,就算丢几个光子,剩下的还能保持纠缠,在量子网络里特别有用。
可偏偏就是这个有用的W态,从1998年被提出来到现在,没人能找到靠谱的测量办法。
说实话,之前我跟做量子研究的朋友聊过,他们说W态就像藏在一堆零件里的精密齿轮,知道它能带动机器,却拿不出能精准找到它的工具。
传统的测量方法叫量子断层扫描,这方法有个大毛病,要测的光子越多,需要的测量次数就越多,多到呈指数级增长。
比如测3个光子还好,测到5个、10个,那数据量根本处理不过来。
更麻烦的是,量子态还会“过期”,也就是常说的退相干,等你测完,可能这个量子态早就变了。
所以这些年,全球二十多个团队都试过攻克W态测量,最后都没成。
日本这个团队从2000年就开始做,一做就是25年,这份坚持确实少见。
既然这难题这么难,日本的研究团队是怎么啃下来的呢?牵头的是京都大学竹内实验室的竹内繁树教授,他们还拉上了广岛大学的团队,两边正好互补,竹内团队懂光量子电路,广岛团队擅长量子傅里叶变换。
本来想简单说他们是把两种技术拼在了一起,但后来发现不是,他们找了个独特的切入点:W态有个“循环位移对称性”,简单说就是光子位置换一换,它的状态不变。
就靠这个特性,他们给W态做了个“专属标签”。
他们改了量子傅里叶变换技术,这技术原本是用来在量子计算里分解大数的,现在被改成了找W态的“探测器”,一次测量就能认出W态,比以前的方法效率高多了。
实验装置也是专门做的,用了高稳定的光量子电路,不用老手动校准,能稳稳定定跑八小时,要知道以前同类设备,能稳一小时就不错了。
他们还做了实验验证,把三个不同偏振态的单光子输进去,真的能分清不同类型的W态,而且结果很可靠。
这个突破不只是纸面上的成果,它能实实在在推动量子技术落地。
先说量子隐形传态,以前用GHZ态传信息,稍微丢个光子,信号就容易断。
现在用W态,就算丢一个光子,剩下的还能接着传,以后星地之间的量子通信,说不定能传得更远、更稳。
老实讲,之前“墨子号”卫星做量子通信,已经很厉害了,要是加上W态技术,估计能更上一层楼。
量子计算这边也有新可能。
现在不少量子计算机用的是“门操作”,容易受环境干扰。
W态测量能支持一种“测量驱动”的计算方式,靠实时测W态的变化来算题,抗干扰能力强不少。
还有量子网络,要把多个城市的量子节点连起来,用GHZ态的话,一个节点出问题,整个网络可能就停了;W态不怕这个,就算某个节点丢了光子,其他节点还能正常工作,以后建量子网络,稳定性能提高一大截。
欧盟那个“量子旗舰计划”,听说已经打算参考这个技术优化节点设计了。
当然,这团队也有后续计划,短期想把测量范围扩展到4到6个光子的W态,长期还想做“片上系统”,把设备做小,方便商业化。
从这个突破也能看出日本在量子领域的实力,他们2021年就启动了量子科技计划,投了不少钱,而且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一起发力,基础研究做完,能更快转到实际应用,这点值得关注。
竹内教授说“懂原理才能创新”,我特别认同这句话。
这25年攻关,不是靠碰运气,是团队一直盯着W态的基础特性研究,才找到突破口。
现在全球都在抢量子技术的制高点,这个突破不光是日本团队的成果,也给整个领域指了条路,想在量子技术上走得远,基础研究的根得扎深。
未来几年,随着W态技术再优化,说不定我们能看到基于它的量子通信协议用在金融、政务上,量子网络也能更稳定。
毫无疑问,这个攻克了25年的难题,就像给量子技术打开了一扇新门,后面的可能性,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