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治疗需‘补泄兼顾’,如覆盆子这类能益肾固涩的药材,合理配伍可辅助修复肾损伤、稳定肾功能,对肌酐升高伴肾虚证候的患者尤为适用。今天就想跟大家具体说说覆盆子。
覆盆子还有 “悬钩子”“树莓” 的别名,因果实成熟时 “聚合果下垂,形似覆盆” 而得名,在中医里被称为 “益肾固涩的常用药”。它性味甘、酸,温,归肝、肾、膀胱经,多生长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的山坡、灌丛或溪畔,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称其 “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本草纲目》则明确它 “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现代临床常将其用于肾病伴肾虚不固、精微外泄的治疗,尤其适合肌酐升高同时有夜尿多、腰膝酸软的患者。
图片来源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从功效来看,覆盆子核心能益肾固精、缩尿固涩、养肝明目,主治肾虚不固引起的腰膝酸软、夜尿增多、遗精滑精,以及慢性肾病伴肾虚证候导致的肌酐、尿素氮升高,同时对肾虚引起的视力减退也有辅助改善作用。药理研究显示,它含有的黄酮类、多糖等成分,能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减轻肾组织氧化损伤,还能调节肾脏滤过功能,减少蛋白漏出,从西医角度看,这对延缓肾病进展、降低肌酐有积极作用。在临床中,我常将它与健脾、活血的药材配伍,既补肾脏之虚,又兼顾气血运行,避免单一补肾导致的 “壅滞” 问题,让调理更全面。
今年 3 月 12 日,62 岁的赵先生找我看诊,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进诊室,手里攥着检查报告:“邓医生,我肌酐 496μmol/L,晚上起夜 5-6 次,腰也酸得直不起来,是不是快透析了?” 我仔细看报告,他的尿素氮 24.3mmol/L,尿蛋白(++),血压 145/90mmHg;再看他舌苔淡白、脉沉细,听他说还有乏力、怕冷、食欲差的症状,兼症有视力模糊、大便稀溏。追问病史,赵先生有 12 年高血压肾损害,之前没规律吃降压药,近半年因夜尿多、腰酸加重才就医。从西医诊断是 “慢性肾衰竭(CKD4 期)、高血压肾损害”,治疗上先调整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中医辨证为 “脾肾两虚、固摄无力”,治法定为益肾健脾、固涩泄浊。
经验方以覆盆子为核心配伍:覆盆子、菟丝子、山茱萸、熟地黄、黄芪、白术、茯苓、丹参、川芎、泽泻等十几味中药,每天 1 剂,分早晚温服。
注意:因每个人的病因病机体质不同,中西药治疗须由执业医师辨证施治并开具处方,患者不可擅自抓药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方中覆盆子、菟丝子、山茱萸、熟地黄益肾固涩,针对肾虚不固的核心病机,减少精微物质漏出;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补后天以养先天,增强肾脏代偿能力;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微循环,促进毒素排出;泽泻辅助利湿泄浊,避免补肾药材过于滋腻。
4 月 9 日二诊时,赵先生说夜尿减少到 2-3 次,腰酸减轻,复查肌酐降到 402μmol/L,因他仍有视力模糊,在原方加枸杞子、菊花养肝明目;5 月 14 日复诊,赵先生已能不用拐杖走路,夜尿 1-2 次,复查肌酐降至 211μmol/L,尿素氮 15.8mmol/L,尿蛋白(+),血压稳定在 132/85mmHg。他复诊时笑着说:“现在腰不酸了,晚上也能睡整觉,没想到肌酐能降这么多!”
按语来说,赵先生的疗效离不开覆盆子益肾固涩的作用,也得益于中西医结合 —— 西药稳住血压、控制肾损伤进展,中药补脾肾、固精气,两者协同让肾功能逐步恢复。这也证明,即使是 CKD4 期患者,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对路,肌酐也能大幅下降,不用过早焦虑透析。
不过用覆盆子也有注意事项:一是它性味偏温,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的患者慎用,避免加重内热症状;二是用量需控制在 10-15g,不可过量,过量可能导致小便不利,尤其对本身有尿少症状的患者需谨慎;三是需辨证配伍,不可单独长期服用,慢性肾病患者多有 “虚中夹瘀” 或 “虚中夹湿”,需搭配活血、利湿药材,平衡药性;四是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若出现小便不畅、口干加重,需及时调整方案,避免不良反应。
我知道很多肾病患者都被肌酐高、腰膝酸软困扰,赵先生的案例就是想告诉大家,合理使用覆盆子这类益肾药材,结合中西医治疗,即使肌酐较高也有改善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