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的医保编码,相当于一张全国通行的“身份证”,在耗材产品进行药监批准、医保支付、医院使用、医生选择、企业研发及注册等方方面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印发《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首先瞄准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7类耗材,为医保赋码工作“打样试点”。
本次解读会正是围绕这七大类耗材展开。
7类医用耗材数据库9月底前全部落地实施
“第一批调整的7类医用耗材数据库于今年6月28日发布,我们要求各地应在9月底前全部落地实施,截至目前,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未执行的省份也在抓紧推进。”9月12日下午,在国家医保局开展的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会上,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介绍。
![]()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编码标准处副处长张雯
此次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会,涉及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等7类医用耗材的分类编码。
史上首次全国统一医用耗材编码
2019年12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公示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第一批医用耗材信息的通知》。这一举措标志着医用耗材的统一编码标准正式启动,为每一种医用耗材赋予了全国唯一的身份标识。
![]()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在解读会上介绍,“医保医用耗材分类将充分尊重创新,对于在药监部门已有产品注册备案,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中无合适分类对应的产品,予以新增相关分类、特征或材质。”
如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它可通过微创方式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具有无切口、无囊袋、无导线的优势。本次分类调整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单独分类,充分关注了技术创新,为使用传统起搏器多次感染、上腔静脉通路缺失、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表示,“对于创新产品,在医保医用耗材数据库的各大分类下,均预留了“其他”类别,为目前暂无明确分类的创新产品提供了临时性赋码通道,保障其可及时获取代码,并应用于临床收费、支付等。”
编码助力价格纠偏
![]()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邓文艳介绍,以第一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药物洗脱冠脉支架为例,冠状动脉钴铬合金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系统、铂铬合金可降解涂层依维莫司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等产品的注册证名称各不相同,非心脏领域的专家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难免都会存在疑问。
邓文艳表示,“在没有医保医用耗材代码以前,我们首先要筛选出名称近似的产品。以我们的药物洗脱冠脉支架为例,‘支架系统’就是关键词。筛出以后,我们要对产品的注册证和说明书进行审核,明确植入部位、产品材质和产品特征等相应信息。在确定为同一类产品后,才能开展价格监测工作,费时费力。而在我们新版医用耗材分类代码中,它们有了统一的单元号,也就是分类代码。同时也有了统一的单元名,即医保通用名。在确定监测范围后,我们通过制定对应到具体产品规格型号编码的数据提取表,在全国招采子系统中提取全国采购数据,可以实现对同类型产品价格的精准监测。”
她表示,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投入使用以来,中心已经陆续对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的耗材中临床使用量大以及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耗材开展了价格监测工作,排查显著偏离监测结果的异常值,督促引导企业纠正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促使价格回归更加公允的区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负责人翟梦媛介绍,优化调整后的分类还清除了数据库中冗余的分类。
分类做“减法”:更聚焦临床与支付价值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发布《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首次对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等七大类耗材进行医保通用名赋码,并在修订中形成了更精简、聚焦的目录体系。
新版分类将“7大类”收缩为“4大类”,包括“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及配套材料”“吻合器及附件”。具体来看:
一级分类:从7项缩减为4项;
二级分类:从22项缩减为21项,其中5项发生变更;
三级分类:由115项调整为104项,合并17项、变更45项、调减13项;
材质特征分类调整幅度较大,从622项大幅缩减为416项。
![]()
活动现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专家解释,这并非“简单删减”,而是聚焦数据库中实际申报的产品信息,填补分类空白的同时,删除长期无产品填报的冗余项。
举例来看,植入式心衰监测器,在经过五六年的维护工作中,始终没有具体产品在数据库中填报。因此在此次调整过程中,综合专家意见将其从分类中删除。
此外,此次调整也注重临床实证与支付价值。如气道球囊导管中止血球囊与扩张球囊均为聚合物,功能差异不大,故在医保支付中不予区分;贲门球囊导管中,“注气体”与“注液体”的特征在绝大多数注册证中难以区分,因此在新版目录中不再体现。
![]()
又如,胸/腹主动脉支架类医用耗材分类中,调整前三级分类包括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主动脉定制支架、腹主动脉延长支架,调整之后减少了两种:取消主动脉定制支架,同时将腹主动脉延长支架归到特征层。现场临床专家解释,原来四类产品功能存在交叉重叠,调整后更易于临床使用管理。
创新做“加法”:保留临时赋码通道
多位现场专家强调,本轮耗材编码修订的一大亮点就是“支持创新”。
具体而言,在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具有临床价值的新价值和新产品,提供了更清晰和规范的分类路径。
![]()
近日,天津医保局发布《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目录(2025年)》。
对于在药监部门已有产品注册备案,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中无合适分类对应的产品,予以新增相关分类、特征或材质,典型案例是“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此外,对临床使用、医保支付价值差别较大,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未明确区分特征或材质的,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冠脉支架类别中,将“药物洗脱/非药物洗脱”“覆膜/非覆膜”特征单独体现。
有临床专家形容,精细化的分类有助于临床诊疗水平升级。“身体的不同位置故障,需要定制化方案,正如‘修厨房主阀和修卫生间支线的工具不能混用’。只有适配最优工具,才能高效能解决难题,避免‘大炮打蚊子’式的过度维修。”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而言,这个过程相当于完成了“技术创新—命名确认—支付护航”的完整闭环,将进一步鼓励企业持续投入下一代产品研发。
最后,医保局表示,对于尚未纳入目录的创新产品,数据库预留了“其他”类目,作为临时赋码通道,确保新技术可以及时进入临床收费和支付场景。
不止如此,医保耗材编码的“威力”还有待更多挖掘。
据悉,目前医保耗材编码已经实现纵向与横向双重贯通:
纵向上,从国家、省、市到县四级医保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传得上、流得通、分得清”;
横向上,覆盖招标采购、支付结算、价格监测、基金监管等多个环节,为医保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耗材编码在价格监测中的应用,并探索医保通用名和分类的协同使用,推动建立多维度的高值耗材综合价值评价体系。
信息来源:医趋势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