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宁格勒的导弹阵地已经推到距波兰边境不到35公里,伊斯坎德尔-M只要几分钟就能打到华沙甚至柏林。巴伦支海上空,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划破天际;米格-31机腹里的“匕首”完成锁定;图-22M2轰炸机甩出巡航导弹。这一幕,像是在提前告诉北约东翼:任何轻率举动,代价会以分钟计算。俄军摆出的,不是战场上的烟火,而是一份写给北约的清单。
这正是俄白“西方-2025”军演的本质。它和俄乌前线的拉锯不同,所有科目都指向北约——从大规模空袭防御,到跨军种协同,再到远程高端打击,完整复刻的,是一套对付北约的剧本。目标不是演习场上的靶标,而是现实中的港口、航道和指挥节点。
细拆下来,可以看到俄军在不同作战域里的杀伤链。海上,“戈洛夫科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在巴伦支海打出一枚锆石,岸基“巴尔”导弹系统模拟封锁波兰与德国港口,切断运输船队补给。空天方向,米格-31发射“匕首”,图-22M2释放巡航导弹,苏-34用FAB-500滑翔制导炸弹进行海空反舰攻击。制海权层面,无畏级驱逐舰出动卡-27反潜直升机搜潜,防止北约潜艇靠近。立体突击则由伊尔-76运输机空投伞兵,卡-52M和米-28NM低空火力开路。为避免“斩首”,指挥所不断转移;地面部队同时展开反侦察和反破坏行动,配合无人机攻击与防空系统掩护,完成渡河机动。
之所以要把全部精锐摆上台面,是因为对手不再是乌军,而是逐渐成型的波兰陆军。这个东欧国家如今常备军21万人,计划到2029年把坦克增加到1000辆,型号包括M1A1、K-2“黑豹”和豹2A6。步战车目标也是1000辆,海马斯火箭炮多达498门,比乌军的40余门翻了十几倍,自行火炮超过400辆。空军方面,270架战机在编,32架F-35已经列装,48架F-16CD正在升级为F-16V,外加96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这样的武备清单,摆明就是为了正面对抗俄罗斯。
这种背景下,北约的集体军演更像是在给波兰壮胆。代号“钢铁捍卫者”的行动,波兰 alone 就出动了3.4万兵力,法国、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也派出5000多人,美德法空军悉数到场。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甚至签署了允许盟军驻扎的决议,把这一部署纳入“东方哨兵”,把北约东翼的赌注押得更重。对俄来说,这已不再是外围支援,而是正面压力。
而真正的战略底盘仍在乌克兰。那里的黑土地是欧洲最肥沃的粮仓,苏联遗留下来的重工业集群依旧完整,从亚速海到黑海分布着二十多个不冻港,几乎囊括了苏联时代最优的港口资源。对比之下,俄罗斯虽然幅员辽阔,却缺少良港与优质农地。正因如此,俄方才把乌东四州视为必得之地,即便冒着两线作战的风险也要“吃下去”。
这种差别决定了打法的不同。对乌克兰,像是同门师兄弟比拼,互相太熟悉,结果常常陷入消耗战和缠斗。对北约,则是另一套思路:不跟你磨,而是直接把风险成本抬高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封锁港口、打击补给、切断指挥,再配合空降和武直撕开缺口,让对手在最短时间内付出最高代价。
如果把战术推演成路线图,大致分三步:第一,封锁波兰和德国的关键港口与海上补给线;第二,用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打击指挥中枢、机场和集结地;第三,伞兵空降与直升机火力突击制造突破口,同时后方不断进行反侦察、转移指挥所、无人机与防空掩护。这样一套连贯打法,就是对北约的“致命三连击”。
最终比拼的不是口号,而是谁能承担得起代价。俄军把导弹清单一次性摆上台面,就是要把“打仗的账单”摔到北约东翼面前,意思很明确,“你要出手,那就得承担后果”。乌克兰战场还在胶着,但在波兰与欧洲核心区,谁先付不起账,谁就会先停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