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高温异常,9月40度刷新纪录
9月17日,长江以南地区依旧在副热带高压的牢牢掌控之下,冷空气迟迟未能南下,导致热浪继续加剧。原本进入秋季的时节,却仍旧呈现盛夏般的酷热景象,江南多地气温之高让人直呼少见。上海浦东再度刷新了前一日刚刚创下的9月最高气温纪录,湖南湘潭最高气温攀升至39.6度,几乎触及40度大关。
在省会城市中,上海的高温日数已攀升至53天,杭州更是高达62天,双双打破了年内高温日数的纪录(不包括建国前的数据)。与此同时,南昌的高温日数也来到了68天,逐渐拉开与重庆的差距。湖南与江西不少地方甚至在9月中旬迎来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湖南衡南以40.0度的最高温一举登顶全国榜首,并打破了本站9月的历史极值。浙江和江西两省的气温也普遍突破39度大关,火热的程度远超往年。长沙国家站在39.0度的高温下创下今年新纪录,这种秋季罕见的炎热,让不少人感觉秋老虎正在疯狂发威。
这种局面其实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势有密切关系。副高自入夏以来就表现得格外强硬,范围广、时间长,加上近海和内陆高温叠加,导致南方不少地区迟迟难以感受到秋意。这也是为何在9月中旬,还能看到高温纪录不断被改写的直接原因。
二、罕见秋热引发担忧,冬季会否报复性寒冷
面对9月的罕见40度高温,很多人心中不免产生疑问:会不会出现所谓的“冷热极端对冲”?也就是说,秋天这么热,冬天会不会骤然寒冷,甚至出现报复性的冷冬?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引发热议,部分人更是联想起2008年那场极端冰雪灾害。
从气象规律来看,单一季节的异常高温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冬季必然寒冷。气候变化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需要同时考虑海温异常、大气环流分布、极地冷空气储量等多重条件。世界气象组织在9月发布的最新厄尔尼诺/拉尼娜监测通报中指出,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在今年秋季回归,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对全球气候施加影响。这一现象往往伴随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温异常偏冷,进而影响大尺度大气环流格局,对不同地区的冬季气候产生差异化影响。
不过,拉尼娜出现并不意味着必然冷冬。回顾历史,虽然部分年份的拉尼娜与我国冷冬存在对应,但也有不少年份拉尼娜与冬季偏暖同时发生。气候是复杂的系统,不能以单一指标就下定论。此次通报明确指出,从9月至11月,北半球大部分区域以及南半球的大范围地区气温预计仍将高于常年均值。这说明即便拉尼娜回归,整体气温趋势偏暖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因此,无需过度担心所谓的“冻哭”情景,更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关注科学的气象预报和气候趋势研判,而不是被单一的极端事件所裹挟。
三、关注动态变化,防范冷热急转风险
虽然从整体趋势来看,未来几个月大概率不会出现普遍的报复性冷冬,但并不意味着寒潮或极端天气不会出现。秋冬季节气温波动剧烈,本就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随着大气环流不断调整,冷空气逐渐增强,阶段性的强寒潮事件依旧可能在特定时段冲击我国,带来气温的“过山车”变化。
比如,一旦极地冷空气在某一阶段积累充分,在合适的环流形势下南下,我国可能会出现大范围剧烈降温,甚至部分地区短期内骤降十度以上。这类过程虽然未必代表整个冬季偏冷,但对农业生产、交通出行以及居民生活都会带来显著影响。尤其在经历了9月高温的背景下,人体更容易对突然的降温产生不适,健康风险不可忽视。对南方而言,经历长时间高温的地区要格外警惕冷暖转换带来的灾害风险。持续高温让电力和水资源紧张,进入秋冬后若出现极端寒潮,能源调度和民生保障都将面临双重考验。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既要防范高温叠加旱情的问题,也要为潜在的寒潮冲击留足余地。
对各位朋友来说,最实用的应对方式就是随时关注气象信息。无论是高温还是寒潮,只要能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大多数风险都可以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同时,也要理性看待所谓的“报复性冷冬”说法,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没必要过度恐慌。科学的气象认知和适度的防范措施,才是面对复杂气候环境最稳妥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