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听到朋友开玩笑说肾不好,换肾的字眼,确实肾脏健康是我们尤其要重视,因为一旦损伤实则不可逆,并且肾脏在身体里面,算得上是沉默的器官了。
如果你不好好爱惜,可能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也在伤害着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预防肾脏疾病的知识,至少生活中不会继续做那些伤害肾脏的事情啦。
我们谈论慢性肾脏病时,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阶段,可以说是肾脏健康路上的“大坎儿”。
一旦跨过去,肾功能的下降往往会变得更快、更难控制,离尿毒症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可惜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个阶段的存在,甚至身体已经发出了信号,却还被蒙在鼓里,等到不舒服再去查,往往已经有点晚了。
这个关键的“分水岭”,医学上叫做“慢性肾脏病3期”。
这个时候,肾小球滤过率(简称GFR)会降到每分钟30-59毫升,意味着肾脏清理体内毒素、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已经明显变差。
在这之前,肾脏还挺“坚强”的——哪怕一部分肾单位受损,剩下的健康部分还能加班干活,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以很多人根本感觉不到异常。
但进入3期后,肾脏的代偿能力跟不上了,肌酐、尿素氮这些废物开始在血液里堆积,肾功能衰退的速度也会明显加快。
为什么慢性肾脏病3期这么关键呢?
这跟肾脏本身的代偿机制和损伤特点有关。
肾脏里的肾单位一旦损失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一种“连锁反应”:肾脏内部会出现持续的炎症和纤维化,就像一块地慢慢荒漠化,好的肾单位也会被牵连。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个过程非常“隐蔽”,很多人只有点容易累、晚上起夜多、没什么胃口这类小症状,常常被当成是工作太辛苦或者自然衰老,根本没往肾脏病上想。
数据显示,大概六成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如果没有规范治疗,会在5到10年内发展成尿毒症,到时候就只能靠透析或者换肾来维持生命,不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生存期也会受影响。
所以我们最要紧的就是“早发现、早控制”。
如果你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或者家里有人得过肾病,那可要格外小心。这类高风险人群,最好每半年到一年就检查一次肾功能,比如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等,这些是判断肾脏是否受损的“金标准”。
就算没有这些基础病,如果突然出现身体浮肿、尿液泡沫多、总没胃口或者皮肤莫名其妙发痒,也要警惕是不是肾脏在报警,尽快去医院查一下。
真到了需要干预的时候,控制好原发病是最核心的。高血压的病友得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有糖尿病的必须稳好血糖,别让血糖老是上蹿下跳,进一步伤害肾脏。
同时一些可能伤肾的药也要慎用,比如某些止痛药、部分抗生素,不清楚的话一定要咨询医生,别自己乱吃。
饮食方面也得配合,坚持低盐、适量优质蛋白、低钾饮食,能帮肾脏减负。可以适当吃一些鸡蛋、牛奶、瘦肉这类优质蛋白,但咸的、甜的、油大的尽量少碰。还有啊,别熬夜、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这些老生常谈的生活习惯,其实对保护肾脏非常重要。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留意身体信号,定期做检查,听医生的话做好管理,完全可以延缓肾功能的恶化,远离尿毒症。
快点下面链接
看更多健康科普知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