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终于理解国家为什么要抵制饭圈文化了,运动员们被网络黑嘴盯上了”
“跳水冠军”全红婵,刚踏入大学校园仅三天,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审判”!从奥运领奖台的万丈光芒,到网络舆论的腥风血雨,她被指身材发胖、没文化,甚至被恶意嘲讽“撞脸伍佰”。
18岁,本该是青春飞扬的年纪,但对全红婵而言,刚入学三天却成了她职业生涯外最“沉重”的考验。
婵宝的人生进入新起点
对于一个跳水运动员来说,对抗重力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从十米高台纵身一跃,到撕开水面的完美瞬间,整个职业生涯就是一场与物理定律的优雅博弈。
但在18岁这一年,全红婵似乎撞上了一种更难缠的重力,它无形、沉重,来自四面八方,试图将她从云端拽入泥潭。
这股重力,就是舆论,当她背起书包,走进暨南大学校园,一场风暴不期而至,这不仅仅是一次入学引发的争议。
更深层次的,是公众对“冠军”这个符号的僵化想象,与一个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个体”之间爆发的剧烈冲突,这场博弈,关乎身体,关乎知识,更关乎未来。
一副肉身的两种称重
网络上的审判来得轻佻又刻薄,有人翻出她2021年东京奥运会时14岁的照片,那时的她,身形纤瘦如同一片羽毛。
再对比今天报到时略显圆润的脸庞,刺耳的词汇便倾泻而出:“发胖”、“管不住嘴”、“身材走样”,更有人将她的照片与歌手伍佰并列,恶意玩梗,嘲讽她留长发是“东施效颦”,远不如队友陈芋汐灵动。
这些键盘敲出的字句,仿佛比水花还轻,却比铅块还重,它们完全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红婵是一个18岁的女孩,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猛烈时期。
这种变化,对普通人是成长,对她,却是悬在头顶的舆论之剑,在物理世界里,她的身体被另一种方式称重,一种以“克”为单位的、近乎残酷的战争。
跳水这项运动,对体重的敏感度超乎想象,一个标准动作允许的体重波动范围,可能连一公斤都不到。
而青春期的女孩,平均每年体重会自然增长3到5公斤,这意味着,她每天都在与自己的生理本能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她的启蒙教练陈华明曾透露,为了控制体重,全红婵每天要称重十几次,对每一克的变化都心惊胆战,这种严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近十年国家跳水队的高级运动员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基本上都是早早成名早早退役,似乎很难像乒乓球一样天长第九,而退役的直接原因就是身体发育带来的体型变化。
所以,当网友嘲笑她“胖了”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这副身体早已承受了太多,报到那天,人们能从照片上隐约看到她身上贴着的肌贴,那是伤病留下的印记,是日复一日高强度训练的勋章。
陈若琳教练也证实,即便有伤,她也从不懈怠,甚至经常主动加练,她的身体,在赛场上,因极致的自律对抗着物理重力,为国争光。
但在舆论场上,却因自然的成长规律,被轻易地判定为“失职”,这无疑是一种荒诞的审判。
文凭还是跳板
对身体的攻击之后,是对智识的贬低,当全红婵入学的消息确认后,“文盲”、“学混子”的标签便扑面而来。
有人断言她根本不配上大学,嘲讽她应该从小学拼音开始补课,更有人恶意揣测,她进了课堂也只会睡觉,根本听不懂。
这种论调,本质上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种对运动员群体智识价值的系统性轻视,仿佛“四肢发达”就必然“头脑简单”,仿佛为国争光的功勋,在知识的殿堂前就得矮人一头。
但事实恰恰相反,全红婵的入学之路,不是什么“后门”,而是国家为那些付出青春、赢得荣誉的功勋运动员所设立的保障通道。
她早已在广东实验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获得认证,她的求学之路,合理合规,理直气壮。
暨南大学,这个因校友苏炳添跑出9.83秒亚洲纪录而被网友亲切称为“983大学”的学府,本身就对体育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面对外界的质疑,身为体育学院院长的苏炳添亲自出面,详细解读了学校为全红婵这类顶尖运动员量身打造的“新型培养模式”。
这不是“放水”,而是“精准滴灌”,学制极具弹性,可以在4到8年内完成,确保她能够从容地平衡训练、比赛和学业。
学校甚至计划成立一个“二沙精英班”,由专人负责,为这些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最具针对性的指导,看看课程表,更能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
《体育市场营销》、《赛事运营》等课程的设置极具前瞻性,它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补齐文化短板,更是为全红婵漫长的“后冠军”人生赋能。
这是对她未来价值的一种投资,是帮助她从跳台平稳落地,走向更广阔人生的“上升阶梯”,舆论试图用“知识的重力”,将她永远压在那个刻板印象里。
但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体系,正为她提供摆脱这种重力的强大助力,9月13日报到那天,她和“983大学”的KT板合影,脸上带着纯粹的喜悦。
这个画面本身,就是对所有“文盲论”最有力的回击。
十米跳台外的地平线
“进大学,看来是出不了成绩,准备退役了”,这是网络上流传最广的“诅咒”。
在这种逻辑里,运动员的人生似乎只有一条轨道:训练、比赛、拿冠军,任何偏离这条轨道的行为,比如回乡摘荔枝、去河边钓鱼,甚至如今的踏入校园,都会被解读为懈怠、堕落,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这是一种极端的消费主义心态,它将运动员视为一种产品,一个“跳水机器”,只在乎其“功能性”,拒绝承认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拥有完整人生的个体。
他们拒绝接受一个“生活者”全红婵,只想要那个站在十米台上,面无表情、完美入水的“冠军”全红婵,但全红婵用行动打破了这种诅咒。
她并非放弃训练,恰恰相反,她正在积极备战11月即将到来的全运会,在社交媒体上,她分享的日常,依旧是训练馆里挥汗如雨的身影。
她选择大学,不是为退役铺路,而是为人生拓宽赛道,9月15日的开学典礼上,一个细节意味深长。
她将自己的一件签名版巴黎奥运会出场服,作为礼物赠送给了院长苏炳添,这件衣服,承载着她过往的巅峰荣耀。
将它赠予大学,不是一场告别,而是一种献礼,一种将过去的辉煌作为新起点,连接体育生涯与崭新未来的象征。
典礼上,她被安排在C位,与校领导们并肩合影,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彰显,她是以奥运冠军的身份,开启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新篇章。
这两重身份,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令人欣慰的是,在喧嚣的争议声中,理性的声音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开始转变观念。
“看到她背着书包的样子,突然觉得很美好,她不再是那个冰冷的跳水机器,而是一个真实的、会哭会笑的女孩”、“她才18岁,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评论区里,类似的支持言论逐渐增多。
这种舆论的悄然转变,正是全红婵用自己的坚持与选择,撬动的结果,她让人们看到,一个冠军的价值,绝不仅限于那几枚金牌。
她正以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的人生,也为所有被符号化的运动员,开拓出十米跳台之外,更广阔的地面与地平线。
结语
其实,全红婵所面对的,是所有少年成名的运动员都必须面对的共同困境,我们作为观众,理应学会欣赏他们在赛场上对抗物理重力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但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去对抗那些试图压制他们完整人生的无形重力。
说到底,一个真正健康和自信的社会,不仅应该为冠军在领奖台上让国旗升起而热泪盈眶,也应该为一个18岁的女孩,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终于能背起书包、满怀憧憬地走向课堂的这份平凡勇气,而由衷地鼓掌。
参考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