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周全球对虾市场延续“区域分化”主线,但供需博弈已从表层价格波动,深入至产业链各环节(养殖、加工、物流、贸易)的结构性调整。在政策壁垒、成本传导、气候风险三重变量交织下,不同产区呈现“逆向行情、潜在危机、韧性复苏”的差异化图景,而跨区域价差背后的“品质溢价逻辑”与“市场分层需求”,正预示全球竞争格局将迎来深层重构。
一、印度市场:关税压力下的“逆向涨价”,养殖周期重构成核心变量
印度市场本周以“逆势走强”成为焦点,其南美白对虾价格在美国50%关税壁垒持续生效的背景下全线攀升,核心驱动源于“原料短缺”与“养殖模式被动调整”的双重叠加,而非单纯的需求拉动。
![]()
价格表现:主产区安得拉邦价格涨幅显著,30尾/公斤规格周涨10印度卢比(约合0.095美元/公斤),40-100尾中小规格普涨5印度卢比(约合0.047美元/公斤),大规格虾涨幅尤为突出。
核心动因:
1、原料端供给收缩:美国关税持续挤压出口利润,养殖户为加速资金回流、降低关税周期内的不确定性,普遍将养殖周期从传统的120天缩短至90-100天,导致大规格虾(20-30尾/公斤)存塘量同比减少15%-20%,形成“结构性供给缺口”。
2、终端行情传导:美国批发市场因前期印度虾到货减少,中小规格虾价格环比上涨8%,反向刺激印度出口商挺价情绪,即便承担关税成本,仍能通过终端涨价覆盖部分压力。
3、加工端被动跟进:印度头部加工企业为锁定原料,对大规格虾采购价主动上调5%-8%,进一步放大市场涨价预期。
隐忧提示:短期涨价难以持续——缩短养殖周期导致单产下降(同比降10%),且中小规格虾将在4-6周后集中上市,可能引发价格回调;同时,美国若延续关税政策,印度虾对美出口份额或从当前的18%进一步降至15%以下,倒逼市场转向欧洲、中东等替代市场。
二、厄瓜多尔市场:平稳表象下的“成本危机”,物流与政策双重挤压出口韧性
厄瓜多尔市场本周价格维持稳定(20尾/公斤规格报6.8-7.0美元/公斤),但行业焦虑情绪已从“短期价格”转向“长期成本传导”,运输罢工危机与柴油补贴取消形成“双重挤压”,正逐步削弱其全球价格竞争力。
风险核心:
1、物流成本陡增:厄瓜多尔运输业罢工已持续3天,主要港口(瓜亚基尔港)对虾出口集装箱滞留率达30%,单次罢工导致物流成本环比上涨12%-15%;而政府计划取消柴油补贴(当前柴油占物流成本的40%),预计将进一步推高出口物流成本8%-10%,最终传导至终端报价。
2、通胀传导风险:柴油补贴取消不仅影响物流,还将推高养殖端的增氧机、投料机等设备的能源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12%),形成“养殖-物流-加工”全链条成本上涨,若终端市场无法接受提价,企业利润空间将被压缩3-5个百分点。
3、订单转移压力:欧洲买家已开始试探性增加泰国、越南虾采购量,本周厄瓜多尔对欧出口订单同比减少7%,若成本压力持续,订单转移或进一步加剧。
三、东南亚市场:差异化复苏中的“结构分化”,区域供应链效率成关键变量
东南亚三大主产区(越南、泰国、印尼)本周走势分化,核心差异源于“供应链整合度”与“外部风险消化能力”,大规格虾供给偏紧的基本面未变,成为支撑区域价格的核心逻辑。
![]()
越南:阶段性回调不改长期支撑:
价格表现:30尾/公斤规格小幅上涨2%,40-100尾规格回调3%-5%,主要受加工厂“阶段性采购策略调整”影响——前期集中采购中小规格虾完成库存补充后,本周转向按需采购,导致中小规格价格承压。
行业预判:大规格虾(20-30尾/公斤)存塘量同比减少18%,且9-10月为中国、欧洲传统消费旺季,需求端支撑下,后期价格仍有5%-8%的上涨空间。
泰国:韧性凸显,出口多元化对冲风险:
价格表现:各规格价格稳居4月以来高位(30尾/公斤报7.2-7.4美元/公斤),同比跌幅从前期的5%-6%收窄至2%-3%,市场韧性显著。
支撑因素:出口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对欧洲、中东出口占比从25%提升至32%,对冲了美国市场需求波动;同时,泰国虾“ASC认证覆盖率”达60%(高于越南的45%),在高端市场形成品质溢价。
印尼:走出“红名单”阴影,区域价差暴露供应链短板:
价格表现:逐步消化美国“红名单”(2024年3月因药残问题被列入)影响,出口恢复率达事件前的80%,但棉兰(北苏门答腊)与爪哇(主产区)价差高达25%-30%(棉兰30尾/公斤报6.5美元/公斤,爪哇报4.8美元/公斤)。
核心症结:区域供应链效率差异——爪哇冷链覆盖率达60%,物流成本占比15%;而棉兰冷链覆盖率仅30%,需通过“低价+常温运输”降低损耗,反映出印尼对虾市场“区域整合度低”的短板,短期内难以改善。
四、中国市场:“低库存+弱需求”的平衡博弈,气候风险成潜在变量
中国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广东和广西地区价格小幅上市1-3元/公斤(30尾/公斤报48-50元/公斤),当前市场陷入“低库存支撑价格、弱需求压制涨幅”的博弈格局,气候风险成为打破平衡的关键变量。
![]()
供需特征:
1、低库存现状:受台风影响,华南主产区补苗延迟,当前存塘量同比减少10%-12%,且大规格虾(20-30尾/公斤)占比不足20%,供给端存在支撑。
2、弱需求制约:消费端复苏乏力,餐饮终端对虾采购量同比降5%,商超动销率环比降2个百分点,“旺季不旺”特征明显,企业提价意愿较弱。
潜在风险:气象部门预警9月末台风频发(预计影响华南、华东产区),若发生大规模排塘,短期供给缺口或推动价格上涨5%-10%;但长期来看,消费复苏节奏仍是决定价格走势的核心。
五、全球视角:30%价差背后的市场分层,竞争格局迎重构契机
本周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越、泰60尾规格对虾,相较印度、印尼、厄瓜多尔维持约30%的显著溢价(中国60尾/公斤报38元/公斤,印度同规格报27元/公斤)。这一价差不仅是“品质差异”的体现,更揭示了全球对虾市场的“分层需求结构”:
溢价底层逻辑:亚洲主产区(中越泰)凭借“养殖标准(无抗生素覆盖率70% vs 印度40%)、加工工艺(低温急冻普及率80% vs 印尼50%)、品牌认证(ASC/GlobalGAP覆盖率55% vs 厄瓜多尔30%)”,在高端餐饮、商超等细分市场形成“品质溢价”;而印度、厄瓜多尔等产区以“成本优势”占据欧美大众市场(如快餐、罐头加工),两者目标市场错位,价差具有持续性。
未来趋势推演:
1、成本端压力常态化:饲料成本(鱼粉价格同比涨12%)、能源成本(柴油价格同比涨8%)持续上涨,将倒逼中小养殖户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具备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区域竞争。
2、贸易格局重构:美国关税政策、欧盟药残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增加,将推动企业从“单一出口”转向“本土化布局”(如中国企业在泰国、越南设养殖基地,规避贸易风险)。
3、需求分层加剧:高端市场对“品质、溯源”的要求更高,低端市场对“价格”更敏感,区域间的“差异化竞争”将取代“同质化价格战”,成为未来主流。
六、行业启示
对全球对虾从业者而言,第38周市场传递出三大信号:
1、养殖端:需平衡“周期缩短”与“规格供给”,避免短期资金回流导致的结构性缺口;
2、贸易端:加速市场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如美国)的依赖,对冲政策风险;
3、加工端:通过“工艺升级+认证布局”切入高端市场,以品质溢价对冲成本压力。
未来1-2个月,全球对虾市场将进入“风险密集期”(气候、政策、成本),区域分化或进一步加剧,而具备“供应链韧性”与“市场分层能力”的企业,将在格局重构中占据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