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秋雨,让身为大蒜种植户的于美春着急了。
“往年的这个季节,大蒜出苗了。”于美春说,“今年才刚刚下地种植。”
![]()
于美春与儿媳抢种大蒜
数天来,于美春的丈夫在农田里负责犁沟,于美春和儿媳则在农田里忙着点种大蒜。当下,“蒜薹之乡”平度市仁兆镇的农田里,到处是抢种大蒜的身影。为赶时节,一些种植大户不得不雇用农民工进行抢种。
身绑板凳下地“点蒜”
于美春是平度市仁兆镇南仁兆村的大蒜种植户。早些年她和丈夫以种植大蒜自给自足,可近年来大蒜价格上涨加上当地种植传统,让于美春一家拿出了大部分土地种植起了大蒜。
![]()
蒜种距离有讲究
“每年都种好几亩,今年种了三亩半。”于美春说,“与往年相比,今年晚种了大约20天。”
实际上,早在多天前,于美春就和丈夫一道将种植辣椒的农田耕完了。鉴于几场秋雨,难以下地的夫妻俩一直盼着晴天。
10月30日,她和丈夫琢磨着可以下地了,年逾六旬的她将7个编织袋子的大蒜搬上了电动三轮车,和儿媳妇一道驾车向村南的农田进发。
![]()
三轮车中的蒜种
近些年,当地尽管有了大蒜的播种机械,但在于美春看来,机械点种没有人工种植的均匀。
“机器种植,蒜瓣间的距离不均匀,有些蒜瓣堆成堆,有些沟里却没有。”于美春说,“不如干脆人工种植。”
人工种植大蒜要长时间蹲在地里,体型微胖的于美春下地前将一个泡沫制造的板凳绑在了屁股下。
“我年轻,身体轻盈,不用这种板凳。”于美春的儿媳笑着对记者说。
蹲坐地里一天摆万个蒜瓣
下地时,婆媳二人将袋子中的蒜种倒进了塑料桶中,于美春的儿媳提着蒜种开始在事前挖好的垄沟里撒了蒜种。蒜种撒完,婆媳二人开始将蒜种均匀摆放。
![]()
每名农民工每天雇用金600元
“蒜瓣之间的距离大概半扎。”于美春说,“这样的距离才更适合大蒜生长。”
农田里,于美春在前,儿媳在后。两人在各自的地垄里认真且迅速地摆放着蒜种。
![]()
农民工为雇主种植大蒜
“尽可能将蒜种的胚芽部位向上。”于美春说,“这样更利于蒜种的发芽和大蒜生长。”
婆媳二人双手很麻利地捏着地上的蒜瓣向前赶。坐在泡沫板凳上的于美春,每过几十秒钟就要向前挪动一番。
“一亩地大约种320斤蒜种,一斤蒜种有70个左右的蒜瓣。”于美春算了一番账说,“每亩地要种22000多个蒜瓣。”
![]()
“俺俩一天能摆放一亩地的蒜瓣。”于美春笑起来,“一个人一天弯着腰在地里摆放11000个蒜瓣,下午回去累得腰酸背疼。”
照此计算,于美春的3亩半地要种下7.7万个蒜瓣。这7.7万个蒜瓣,婆媳二人要蹲在农田里忙三四天。
“蒜薹之乡”都在抢种大蒜
仁兆镇是青岛重要的大蒜种植基地,近年来每年种植的大蒜面积达6万亩之巨。每年,仁兆蒜薹产业奔向全国,仁兆也被誉为青岛的“蒜薹之乡”。
![]()
春季,当青岛和全国一些地方品尝青岛“蒜薹之乡”的蒜薹时,殊不知这些大蒜将在冬季到来前被种植在农田里。
于美春的不远处,另一农户的一家三口也在忙着种植大蒜。
“我先用机械在田里犁沟,再将蒜瓣撒到地里。”这个农户说,“犁沟简单,但摆弄大蒜需要人工,很麻烦。”
![]()
抢种大蒜身手要麻利
“我家种了1亩半地,自己能完成种植。”这个农民说,“今年天气原因,种晚了。往年,幼苗已经出土了。”
当下时节的仁兆镇,一些种植大户不得不雇用起农民工进行抢种。离南仁兆村3公里处的一块大地里,3名被雇佣的农民工正为当地一种植大户种植大蒜。
![]()
“这个大户种植了10多亩大蒜,他们一家忙不过来。”农民工郑女士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3名农民工每人每天的雇用费用为600元。
“我们早上5点半就下地了。”郑女士说,“带着午饭到地里,要干到下午擦黑才下工。”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