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本心,石韵流芳
——李瑞雯书法艺术的精神维度与当代启示
文/王长征
与著名书法家李瑞雯老师相识,已有数年,曾两次前往其家中拜访,还曾将她的作品带到韩国,深受国际友人喜爱。她今年已经86岁了,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显得非常年轻。每次拜访,都获益匪浅。这位将理工科严谨思维与文人书卷气巧妙融合的书法家,用"朝圣者"的虔诚与"苦行僧"的坚韧,诠释着传统书法在当代的传承可能。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结缘,李瑞雯便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三次泰山实地考察,在北齐摩崖石刻前临摹的身影,与青松怪石构成动静相生的画面。这种近乎执拗的现场研习,使她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临摹,转而捕捉千年石刻中凝结的时空精神。正如康雍先生所言:"笔法的藏露、方圆、曲直、提顿,是辩证统一的",李瑞雯在摩崖前领悟的不仅是笔法,更是对"屋漏痕"涩进技法与"平画宽结"结构的深刻把握。
作为著名书法家康雍先生的嫡传弟子,李瑞雯的艺术道路深嵌于清代以来碑帖融合的学术脉络。康雍倡导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念,在李瑞雯的创作中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路径。她将北碑的雄强骨力拆解为笔势走向,把南帖的灵动气韵转化为空间节奏,在保持经石峪金刚经浑厚基调的同时,构建起刚柔相济的笔墨体系。这种创新绝非简单的风格拼贴,而是深谙"碑学与帖学是两种不同的书法美学倾向"后的理性重构。作为理工背景的书法家,李瑞雯的创作天然带着结构分析的鲜明特色。她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有竖无行"布局与行草书的连贯笔势相结合,在章法上形成"字距大、行距小"的独特面貌。其用笔以圆笔为主,方笔为辅,既保留了摩崖石刻的篆籀气,又融入了帖学的流畅感。这种技法创新与沈曾植"草书渊源来自怀素《大草千字文》,参以隶法"的实践形成跨时空呼应。她将书法线条与绘画意境相融合,在作品中营造出"书画同源"的审美场域,使金石铸刻的力度与水墨氤氲的韵致达成精妙平衡。
在书法商业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李瑞雯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她拒绝将作品作为交际筹码,更不屑于市场炒作的喧嚣,将全部精力投入对书法本体的探究。这种坚守在她的作品中化为简约深邃的意境:结体端庄而不失变化,用笔凝重而暗含生机,章法疏朗却气脉贯通。正如其书斋名"守一斋"所昭示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她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守护着书法最本真的精神内核。
李瑞雯的艺术成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与自我修养的持续精进。她深谙"字如其人"的古训,在研习书法的同时,系统梳理书法理论、研读美学经典,这种文心与墨韵的交融,使她的作品超越技法层面,升华为精神境界的物化呈现。
从冯班《钝吟书要》的"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到梁巘《评书帖》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再到康雍的"守正创新"理念,碑帖融合始终是书法发展的重要脉络。李瑞雯通过四十余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突破不在于形式的标新立异,而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在"创新"成为显学的当代书坛,李瑞雯的跨界实验为传统书法注入新活力。她将书法与绘画、设计等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实践,与古人"用笔之妙在于‘随意’与‘节制’的把握"的理念形成呼应,展现出当代书家对艺术生态的多元探索。
艺术家简介:李瑞雯,字牧雲,笔名牧子,生于193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高级工程师,退休。自幼热爱艺术。喜爱音乐、朗诵、舞蹈、工艺美术及服装设计、书法绘画……然,自知生性愚钝,加之精力所限,最终选择了书画并以此修身养性。于书法,选择了合己性情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及宽博厚重类的碑碣(如:《匡喆刻经颂》《郑道昭论经书诗》)入手。远离名利,广涉博猎、潜心修习,40余载,不敢懈怠。渐渐形成了表达自我性情的书写。
评论家简介:王长征,中国书画家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华五千年动画工程促进会碑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汉诗》主编,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发表文学作品450余万字,出版诗文集10部,书法在美、法、英、泰、韩、西班牙等国家及港澳台、北京、福建、江苏等地区展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