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BRIGHTSTAR研究亮相,布格替尼联合LCT重塑ALK阳性肺癌治疗格局。
近年来,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进展迅速,ALK-TKI药物陆续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尽管ALK-TKI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但耐药导致的疾病复发仍难以避免[1]。为进一步提升靶向治疗的疗效、降低耐药发生风险,从而最大化患者的生存获益,靶向药物联合局部巩固治疗(LCT)已成为临床探索的重要方向。
在今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BRIGHTSTAR研究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创新性地在一线布格替尼治疗基础上联合LCT,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66个月[2],不仅刷新了该领域生存数据纪录,更标志着ALK阳性NSCLC治疗模式从“单纯TKI迭代”迈向“强效TKI诱导+主动局部巩固”的新阶段。在这一创新治疗模式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如何科学筛选获益人群、合理规划治疗时机、有效控制治疗风险,并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实现诊疗最优化,已成为临床实践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此,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围绕BRIGHTSTAR研究数据解读、治疗理念转变及临床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前沿洞察与实用策略。
BRIGHTSTAR新数据发布:局部联合全身,突破疗效瓶颈
医学界:在ALK阳性晚期NSCLC的治疗更多聚焦于系统性的TKI药物更迭。近期WCLC大会公布了BRIGHTSTAR研究的最新数据,似乎涌现出一个新趋势,即在一线强效TKI的基础上联合局部巩固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一潜在的治疗模式转变?您认为布格替尼联合局部巩固治疗(LCT)将如何重塑ALK阳性NSCLC的治疗格局以及如何加速这类创新治疗模式的临床推广应用?
范云教授
ALK阳性NSCLC的治疗目前已进入一个相对“饱和期”,新一代ALK-TKI药物相继问世多年,疗效稳定且显著,是临床中非常值得信赖的治疗选择。也正因如此,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在现有高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升治疗质量?
今年WCLC上发布的BRIGHTSTAR研究恰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该项由MD安德森癌症中心牵头,首次探索在布格替尼治疗8周后,对残留病灶进行放疗等局部巩固治疗。结果显示中位PFS达到惊人的66个月[2],这一数据远超以往单一ALK-TKI治疗的结果,也非常符合临床医生对疗效进一步提升的期待。布格替尼作为临床常用药物,与局部巩固治疗这一成熟手段相结合,不仅在疗效上实现突破,更具临床可及性和可操作性。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身上看到了这样的治疗方式得到了验证,这是它最大的临床意义;其次,BRIGHTSTAR研究结果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筛选合适的患者人群,可以从BRIGHTSTAR研究设计中获得启发,即倾向于选择那些仍有残留病灶、但器官转移数目不太多的患者,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布格替尼联合LCT的优势;第三,需关注治疗安全性,从BRIGHTSTAR的研究看整体安全性是比较好的,如果患者器官转移数目较多,需要提前评估相关风险。
因此,这一研究为推动ALK阳性NSCLC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但同时强调应在科学评估与临床鉴别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联合局部治疗的患者,以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
任胜祥教授
对于晚期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ALK-TKI的应用显著延长了生存期,甚至使部分患者实现长期无进展生存。目前临床上存在第二代与第三代ALK-TKI的选择争议。CROWN研究显示,一线使用第三代ALK-TKI的5年PFS率60%左右[3]。而今年WCLC大会公布的BRIGHTSTAR研究则聚焦于ALK-TKI布格替尼一线治疗,并对存在寡转移残留的患者联合局部巩固治疗,包括放疗和消融等可及性强的治疗手段。
BRIGHTSTAR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布格替尼联合局部巩固治疗策略的患者,中位PFS可达到66个月,即超过5年。这是继CROWN研究之后,再一次有临床研究显示中位PFS突破5年。这一数据提示,在ALK阳性NSCLC的一线治疗中,二代ALK-TKI联合局部巩固治疗同样可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也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
从深度缓解到长期生存:局部干预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多重获益时机
医学界:从患者生存获益的角度来看,您如何看待局部干预(如放疗/手术)为接受系统治疗后达到深度缓解的晚期NSCLC患者所带来的潜在价值?目前部分临床专家对此持保守态度,您认为未来应如何进一步积累证据、转变观念,让这一策略惠及合适的患者群体?
任胜祥教授
对于ALK阳性NSCLC患者,应积极推进MDT诊疗模式。随着该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至8-10年,在长期疾病管理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三个可引入局部治疗的关键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治疗前,对于寡转移患者已有充分证据显示接受靶向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是可以给病人带来长期PFS和OS的获益。
第二个节点是治疗后出现寡残存状态。即患者在PET-CT中显示大部分病灶代谢已受抑制、但仍存在个别代谢活跃病灶时,此时予以放疗、手术或消融等局部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BRIGHTSTAR研究中位PFS达到66个月即是有力印证。
第三个节点是疾病进展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或局部寡进展。目前CSCO、NCCN等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明确推荐局部治疗策略,认为其可为患者带来明确生存获益。
总体而言,基线寡转移、治疗后寡残留、进展后寡转移是局部治疗的三大关键时机。这一策略的价值已得到BRIGHTSTAR等临床研究的证实,不仅可显著提升疾病控制时间、推迟后续系统治疗的需要,更成为推动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延长至8-10年以上的重要因素。
MDT多维聚力,精准打造ALK阳性肺癌长生存新路径
医学界:您如何通过MDT 模式的建设与优化,为患者制定更贴合其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以实现长期生存?在您看来,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哪些关键环节,才能更好地推动 MDT 模式落地并提升个体化治疗的精准性?
范云教授
目前MDT诊疗模式已非常受推崇且广泛普及,大多数医院都建立了MDT团队。针对ALK阳性患者,我们通过多学科共同讨论,明确哪些患者适合局部治疗、应采用何种方式,在追求更好疗效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性。BRIGHTSTAR研究也为我们带来诸多启发,我们希望借助多学科协作的力量,让哪怕是晚期的ALK阳性患者,也“活得更长、更久”。
任胜祥教授
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基本都已组建肺癌MDT团队,应包括肿瘤科、放疗科、胸外科、影像科及介入治疗团队。建议在基线状态、耐药发生后,以及肿瘤明显缩小、处于寡残存状态时均进行MDT讨论,积极考虑局部治疗手段的介入。
除传统病理TNM分期外,我们更要关注分子分型的变化,尤其是疾病进展后的再次活检极为重要,可明确是否存在旁路激活或耐药机制,为后续ALK抑制剂的选择及联合治疗策略提供关键依据。同时,介入与消融团队的加入,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局部治疗选择,有助于实现真正个体化的“全身+局部”整合治疗。
从精准诊断到规范治疗:夯实ALK肺癌长生存之路,支撑健康中国目标
医学界:为达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高肿瘤五年生存率的核心目标,以及CSCO指南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范化诊疗的重要作用,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包括ALK阳性肺癌在内的规范化诊疗模式在全国、特别是基层医院的规范化建设和同质化推广?又如何破解学术转化壁垒与区域诊疗差异难题,为癌症防治核心目标提供支撑?
任胜祥教授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提升肺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达106万[4],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4,相关死亡人数占比接近1/3。正因肺癌疾病负担如此沉重,有效提升其五年生存率已成为实现上述国家战略目标的核心抓手。
这需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让原本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如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平均生存已达8-10年),接受标准化的最好、最佳的治疗方法;二是针对目前疗效仍较差的其他类型肺癌,如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低分化鳞癌等,加快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对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首先需加强基因检测的普及与规范。目前检测手段包括PCR、NGS和Ventana IHC等,但临床上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因检测不足或方法局限未能被及时识别。推荐对高度怀疑融合基因、但常规检测呈阴性的患者(尤其是不吸烟的腺癌患者),进行再次活检和基因检测,避免漏诊误诊。
在治疗方面,随着BRIGHTSTAR等临床研究的推进,一线治疗策略日益多元。除了传统的“2+X”或“3+X”TKI序贯模式之外,对于经TKI治疗后达到寡残留状态的患者,联合LCT可显著延长PFS(至66个月),为后续三代甚至四代TKI药物的序贯使用创造更长的治疗时间窗,有望将患者中位总生存延长至10年或者是15年以上,从而极大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总结与展望
BRIGHTSTAR研究作为ALK阳性NSCLC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首次证实布格替尼联合LCT一线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中位PFS至66个月,超越现有TKI单药治疗效果,标志着“强效TKI诱导+主动局部干预”治疗新范式的确立。该策略不仅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样、更高效的一线选择,尤其为寡转移及治疗应答后处于寡残留状态的患者带来新希望,也凸显MDT与精准个体化治疗在实现患者长生存中的核心价值。未来,随着更多前瞻性研究的推进和诊疗规范的优化,布格替尼联合治疗模式有望成为ALK阳性肺癌实现“高质量长生存”的重要路径,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落地。
专家简介
范云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胸部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任胜祥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行政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IASLC 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青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转化研究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CSCO 非小细胞肺癌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 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 免疫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 老年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病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参考文献:
[1] Schneider JL, et al. ALK-positive lung cancer: a moving target. Nat Cancer. 2023;4(3):330-343.
[2] Elamin Y, et al. BrightStar: LCT With Brigatinib i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Naive ALK-Rearranged Metastatic NSCLC. 2025 WCLC OA07.01.
[3] Solomon BJ, et al. Lorlatinib Versus Criz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LK-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5-Year Outcomes From the Phase III CROWN Study. J Clin Oncol. 2024;42(29):3400-3409.
[4] 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等.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221-231.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