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20年前,《科学》在创刊125周年之际提出了125个最关键的科学问题,“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位列第9。
20年过去,我国科学家就这一难题交出了答卷。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和苏英华教授研究团队,世界首次完整揭示了单个植物体细胞如何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从而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的“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之谜,也为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提供了全新理论支撑。9月16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
文章主要作者 左起:翟立明博士后,苏英华教授,张文杰副教授, 张宪省教授,高月博士,唐丽苹副教授,田鑫教授。图源山东农业大学
针对上述研究成果,有网友调侃,“吴承恩老师可能做梦都没想到,千年后我们真的研究出来可以拔毛变猴的技术。”这样理解到底正不正确?9月17日,团队成员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虽然不是一个事,但也可以这样比喻。”
孙悟空拔毛化身小猴,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好比单细胞高效克隆。此次发现,正解释了植物是如何通过单一细胞再生完整生命体。
较动物细胞而言,植物细胞具有更强的发育可塑性。一方面,植物细胞无需受精就能发育成胚胎。另一方面,植物细胞有着独特的“再生”能力,例如,叶片的体细胞在经历重编程过程后,能够回归到原始的干细胞状态,并进一步进入“体细胞胚胎发生”阶段,最终再生为一株完整的植株。
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植物体细胞经过重编程,从“普通细胞”转变为“全能干细胞”的核心秘密一直未能揭开。
在苏英华看来,“复刻”自然界的奇迹,最大挑战是要构建单个体细胞直接发育成胚胎的实验技术体系。自2005年起,团队以拟南芥为模型开启探索,一场持续20年的科研“马拉松”就此展开。
2009年,苏英华首次在拟南芥中发现,大量生长素的积累是细胞全能性激活的“开关”。“但当时建立的实验体系还不完美。”苏英华解释说,当时仍需通过愈伤组织间接诱导,无法实现细胞的“直接变身”。“就像伤口先结疤,再从疤痕里长出新组织,过程复杂且难以追踪。”
气孔前体细胞中积累生长素后转变为全能干细胞。图源山东农业大学
2011年的一次意外发现使得研究迎来转折,论文第一作者唐丽苹发现了一种诱导因子,它能使得幼苗叶片表面直接长出胚胎结构,这种体细胞胚竟然直接来源于叶片表面的单个细胞。
为重现这一现象,团队建立起了稳定的诱导体系和全能干细胞标记,打开了这项研究的大门。为追踪细胞“变身”全过程,他们采用了当时最前沿的技术:用荧光标记锁定目标细胞,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连续拍摄三四天。
他们首次捕捉到单个植物细胞的分裂全过程:从1个细胞分裂为2个,再以“3个1组”的特殊模式逐步形成12个细胞的胚体,直观证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单细胞起源”,有力回答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疑惑。
通过深入研究,团队找到了触发细胞全能性的“关键钥匙”:叶片气孔前体细胞特有的基因SPCH,与人工诱导高表达的基因LEC2,二者协同作用形成“分子开关”。
苏英华表示,他们完整记录了细胞命运重塑的完整路径,揭示了关键的命运分岔点:一条路径是气孔前体细胞继续分化为气孔;另一条路径是在大量合成内源生长素的推动下,单个体细胞被重编程为全能干细胞,走上胚胎发育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认为,该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植物细胞全能性机理的理解,也为破解农业生物技术长期存在的“再生瓶颈”开辟了新路径。
据了解,目前该体系在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上的实验正同步推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