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掀起了对斯大林的批判风暴,他在会上痛斥斯大林的专制统治,甚至下令将斯大林的遗体迁出列宁墓。
这个曾经的“斯大林忠实追随者”,为何在斯大林死后变脸,痛斥自己曾经的恩人?
坊间传闻,他对斯大林的憎恨,与一桩血淋淋的往事有关——斯大林曾亲手签署枪决赫鲁晓夫的儿子列昂尼德的命令。
赫鲁晓夫曾为此低声下气,甚至跪在斯大林脚边哀求,但最终仍未能让斯大林收回命令,他的儿子仍被枪毙。
这场政治权谋下的父子悲剧,成为赫鲁晓夫人生中的深深创伤,也成为他彻底反目的导火索。
那么赫鲁晓夫的儿子为什么会被斯大林亲自下令枪决?
父子情深
赫鲁晓夫对自己的儿子列昂尼德一直寄予厚望,14岁那年,列昂尼德进入空军学校。
从训练的第一天起,他便在一群学员中脱颖而出,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飞行技术,还对战机的构造了如指掌。
战争爆发后,这个曾经在蓝天之下自由翱翔的年轻人被推上了真正的战场,他的勇敢和技术,使他在空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赫鲁晓夫对于儿子的每一场战斗都无比关心,每当听到列昂尼德的战绩,他既骄傲又担忧。
每次战斗结束,他都会焦急地等待战报,直到确认儿子安然无恙,他才能松一口气。
但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一切化为泡影。
在一次战斗任务中,列昂尼德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他的腿伤极为严重,在床上足足躺了一年多,几乎错过了整个战局。
虽然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他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返战场但,一次再寻常不过的酒后游戏,却将他的人生彻底推向深渊。
这一天,列昂尼德与几位战友相聚,有人无意间提及他的枪法如何精准,话音未落,便有人提出了一个惊险的挑战——让他用手枪射击头顶上的瓶子。
列昂尼德一开始是拒绝的,他知道这是一场危险的玩笑,可在众人的怂恿和不服输的性格驱使下,他最终还是接过了枪。
第一枪,子弹准确无误地打碎了瓶颈,众人惊呼,但那名被选作目标的士兵似乎仍不满足,他要求再来一次,直接射中瓶身。
列昂尼德皱眉,略作犹豫,最终还是扣动了扳机,这一次,子弹并未击中瓶子,而是径直穿透了那名士兵的额头。
消息迅速传开,军队震怒,所有人都知道,列昂尼德惹上了大麻烦,而这件事,最终还是传到了赫鲁晓夫的耳朵里。
赫鲁晓夫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颤抖着拿起电话,拨通了斯大林的号码。
他知道,在斯大林的规则里,杀害战友等同于叛国,而这样的罪名,往往意味着最严厉的惩罚——死刑。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赫鲁晓夫低声恳求道:
“斯大林同志,请让我和您见一面……我的儿子,他还年轻,他只是犯了一时的错误……”
斯大林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最终冷冷地说道:
“来吧。”
赫鲁晓夫没有丝毫迟疑,立刻乘飞机赶往莫斯科,他知道,这将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谈话,他内心一遍遍思索着该如何说服斯大林。
卑微求情
赫鲁晓夫抵达莫斯科时,已是深夜,守卫森严的宫殿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敞开,赫鲁晓夫快步穿过长廊,推开会议室沉重的木门。
屋内的气氛压抑至极,斯大林坐在办公桌后,他的身旁,几名身着军装的官员神情肃穆。
“赫鲁晓夫同志,你为什么这么晚来见我?”斯大林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赫鲁晓夫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镇定,可嗓音仍然带着一丝颤抖:
“斯大林同志,我……我是为了我的儿子列昂尼德。”
斯大林缓缓地吸了一口烟,吐出的烟雾在昏黄的灯光下缭绕不散,他的目光依旧冰冷:
“你的儿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杀害了战友。”
“斯大林同志,列昂尼德只是年轻气盛,他不是故意的!”赫鲁晓夫的声音几乎带上了恳求的意味,他上前一步,双手紧握成拳,语气急促,“他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还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如果……如果您能网开一面,让他戴罪立功……”
斯大林依旧沉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冷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赫鲁晓夫同志,你应该明白,纪律是军队的生命,如果轻易放过列昂尼德,那么所有人都会觉得,军规是可以被破坏的。”
赫鲁晓夫的最后一丝希望被这句话击碎,他的膝盖一软,竟然直接跪倒在斯大林的面前。
“斯大林同志,求您了……”赫鲁晓夫的声音哽咽,他的双手死死抓住斯大林的裤脚,额头几乎贴在冰冷的地板上,“列昂尼德是我的儿子,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求您看在我一直以来的忠诚份上,饶他一命……他可以去最危险的前线,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赎罪,只要您给他一个机会……”
斯大林低头看着跪在地上的赫鲁晓夫,缓缓地将脚往后挪了一步,试图摆脱赫鲁晓夫的纠缠。
赫鲁晓夫竟然顺势伏地匍匐前行,紧紧抱住斯大林的小腿,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在地。
“求您……求您……”赫鲁晓夫的声音沙哑,带着深深的绝望。
斯大林的脸色终于变了变,他的眼神闪过一丝不耐,冷冷地挥了挥手:
“够了,站起来吧。”
几名随从连忙上前,试图将赫鲁晓夫扶起,但赫鲁晓夫仿佛失去了力气,仍旧跪在原地不愿起来,嘴里一遍遍地念叨着:
“求求您,不要杀他……”
斯大林最终还是叹了口气,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似乎是在斟酌着什么,片刻后,他终于缓缓说道:
“好吧,我可以给他一次机会,但他必须上前线,八年之内,不得离开战场。”
赫鲁晓夫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谢谢您,斯大林同志!谢谢您!”
他充满感激地离开了克里姆林宫,但他并不知道,真正的噩梦还远远没有结束。
儿子之死
1943年3月,列昂尼德奉命执行一场常规战斗任务,却不幸被敌军击中飞机,他跳伞后失去踪迹,生死不明。
消息传到赫鲁晓夫的耳朵里,他焦急地派人搜寻,一队队士兵沿着战斗区域展开地毯式搜索,可是,找不到战机残骸,也没有任何尸体的痕迹。
几个月后,一条秘密情报传到了莫斯科:德军在战俘营中发现了一名疑似苏联高级官员家属的飞行员,名字与列昂尼德相符。
赫鲁晓夫得到消息后,焦急地向军方施压,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交换战俘,但这一请求被迅速驳回。
原来,德军对外宣称,列昂尼德在战俘营期间,曾主动向德军提供苏联的军事情报,甚至有传言说,他愿意为德军效力。
理智告诉赫鲁晓夫,这是敌人的诡计,列昂尼德不可能背叛苏联!但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这样的流言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冲进克里姆林宫,再次跪倒在斯大林面前:
“请您相信列昂尼德,他绝不可能投敌!一定是敌军的谎言!求您再给他一次机会!”
斯大林沉默了很久,最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赫鲁晓夫同志,我们会查清楚的。”
数天后,军方宣布,列昂尼德的战俘身份已经得到确认,并且,有确凿证据表明,他曾向敌人泄露机密。
军事法庭对此进行了审判,最终裁定:列昂尼德·赫鲁晓夫,死刑,儿子的死,成为赫鲁晓夫和斯大林关系决裂的开始。
最终复仇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赫鲁晓夫成功上位,并开始大力打击政敌,排除异己。
1956年2月,苏共中央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赫鲁晓夫站在讲台中央,一字一句地控诉着斯大林的极权统治、肃反运动的残忍、对同志们的迫害。
台下的许多人冷汗直冒,他们从未想过,竟然会有人敢在公开场合如此批判斯大林,而赫鲁晓夫的声音依旧在会场上空回响:
“斯大林同志曾经声称,他是人民的父亲。但我想问——哪一个父亲,会无情地摧毁自己的儿女?哪一个父亲,会为了权力让无辜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番话不仅是在控诉斯大林对苏联人民的迫害,也是在控诉斯大林对赫鲁晓夫个人的打击。
他未能挽救自己的儿子列昂尼德,斯大林的冷酷与不近人情,早已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随着赫鲁晓夫的演讲公开,斯大林的神话被无情地打破,他的雕像被推倒,他的名字被从官方文件中抹去,他的“丰功伟绩”被重新审视。
这一切对赫鲁晓夫来说,还远远不够,1956年,赫鲁晓夫下令,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外的一处普通墓地。
迁葬的那一天,赫鲁晓夫站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工人们搬运斯大林的遗体,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悲伤,也没有一丝怜悯。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改革,让整个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他自己是否真正摆脱了斯大林的阴影?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成功地摧毁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推翻了他的威权统治,但与此同时,他自己也逐渐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他开始步入独裁的边缘,他的改革并未能挽救苏联的经济,国内外的压力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举步维艰。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一生,始终活在斯大林的阴影之下,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政治斗争,似乎都带着一丝个人恩怨的色彩。
1964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等人罢黜,最终在乡间度过余生,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
而他曾经奋力清算的斯大林,却依旧在一些人的心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