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白血病康复学子家庭全额退还善款”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安徽霍山的金正林一家在渡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后,将589092元善款,全额退还给了当初捐款的28689位爱心人士。
这个温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家庭的诚信与感恩,更让我们看到健康慈善生态的应有模样。
#01
一场用五年时间完成的“爱心闭环”
2019年,14岁的金正林收到两张“命运通知书”:
一张,是全县中考第35名的成绩单;
另一张,是上海医院确诊“急性白血病”的通知书。
情况危急,像一记重锤,砸向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高昂的治疗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迅速陷入绝境。
积蓄耗尽,四处奔波……母亲胡奇卉抱着手机,在医院走廊里哭了很久。最终,她鼓起勇气,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了人生第一次筹款。
两个小时后,她打开手机——
403333元,筹款已完成。
“第一反应是不是操作失误?”胡奇卉回忆道。
那一刻,她知道,是社会爱心人士,把儿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第二次求助,依然是“小时奇迹”
2020年,金正林迎来新的希望:配型成功,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但手术费用,再次压得全家喘不过气。
胡奇卉再次发起筹款。
又是在很短时间内,善款再次筹齐。
两次求助,589092元,来自28689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
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善意。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金正林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并于2022年9月重返校园。
“儿子好了,爱心善款必须退回”
康复后的日子,一家人没有选择“悄然隐退”。
他们记得每一笔恩情。
父亲回到工厂上班,母亲胡奇卉则学着在早餐店打工时的手艺,开始摆摊卖包子。
凌晨3点起床,和面、擀皮、包馅;
5点多出摊,一直卖到上午10点;
下午还要送生包子上门……日复一日。
胡奇卉不怕辛苦,就想着能早一天把债还掉。
她心里一直记着那组数字:
589092元,28689人。
终于在2024年11月,一家人将全部善款退还。
“返回的爱心”,是另一种开始
金正林一家没有止步于“还钱”。
母亲胡奇卉已累计献血20多次,她和丈夫还共同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
今年夏天,金正林以647分被湖南大学录取。如今,金正林已顺利到湖南大学报到。
#02
对公益慈善行业的启示
这不仅是一次“还钱”,更是一次“爱的闭环”。
他们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感恩、尊严与责任的实践,也为公益慈善行业带来诸多启示。
1、信任,是网络慈善的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兴起,大病筹款已成为许多困境家庭的“救命通道”。但与此同时,“诈捐”“善款去向不明”“隐瞒财产”等负面事件频发,也引发了颇多质疑。
金正林一家的“全额退款”,像一束光,照亮了信任的可能。他们没有把善款视为“赠予”或“施舍”,而是看作一笔沉甸甸的“生命借款”。
从法律和平台规则角度看,善款属于赠与性质,一旦到账即归受助人所有,并无强制退还义务。正因如此,金正林一家的行为才显得尤为珍贵。
2、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公益的真正闭环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家人并未止步于“还钱”。他们积极参与献血、登记器官捐献、参与公益活动,完成了从“接受爱”到“传递爱”的身份转变。
这正是现代公益所倡导的“可持续慈善”理念:帮助一个人,不只是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激发其内在的社会责任感,让善意形成循环。
当越来越多的“金正林”走出困境后选择回馈社会,慈善将会真正形成可持续的生态。
3、网络大病筹款: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人文温度
这个案例展示了网络众筹平台的正向价值,同时也在提醒平台方,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善款退还机制和更透明的资金管理制度,让爱心流动更加高效透明;可设立“诚信激励计划”及创建受助者回馈社会的通道,对主动退还或反哺公益的家庭给予激励,形成正向循环。
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这样的慈善生态:
求助者有尊严,
捐赠者有信心,
善款有去向,
爱心有回响!
参考及图片视频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分享,点赞,在看;助力公益慈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