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借条,承载着跨越二十载的债权纠葛;一次精准裁判,成为破解证据困局、解决矛盾分歧的关键。近日,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成功审结一起跨度近二十年的债权转让纠纷案,既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也让尘封多年的争议迎来公正结局。
陈年借条引争议,证据薄弱陷僵局
2005年,林某通过债权转让,获得了对郑某10万元的债权。可当林某想要主张权益时,手中仅有两张字迹模糊的旧借条,连银行转账等能证明款项交付的直接证据都没有。而郑某更是态度坚决“这钱我根本没借过,借条也说不清真假,都过去快二十年了,现在提这事没道理!”让这起债权纠纷陷入困境。截至案件受理时,双方围绕这笔债权的争议已持续多年,林某多次尝试沟通无果,无奈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
法官攻坚破难题,细致调查寻关键
承办法官在接手这起案件后,第一时间梳理卷宗,很快就发现了案件的三大难点:
●事实认定难:作为核心证据的两张借条,因保存不当、时间过长,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其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与本案的关联性均存在争议,给事实还原带来极大阻碍;
●法律适用难:案件涉及借贷关系是否成立、诉讼时效是否已过、债权转让效力如何认定等多个复杂法律问题,每个问题的判断都直接影响案件走向;
●矛盾化解难:双方因多年争议,对立情绪十分严重,沟通时常常剑拔弩张,若处理方式不当,不仅难以化解现有矛盾,还可能引发衍生问题。
面对这块“硬骨头”,承办法官没有退缩。一方面,对现有证据展开细致审查,将模糊的借条进行技术处理,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与交易习惯,综合研判2005年大额现金交付的可能性,未轻易否定林某主张;另一方面,反复分析2024年11月双方的通话录音,从郑某“会陆续还款”“元旦前给5万”的表述中,精准锁定了她自认债务的关键信息,为案件找到了重要突破口。
创新裁判定纷争,兼顾权益显公平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充分行使释明权,引导双方围绕借贷关系成立、现金交付细节、债权转让合法性等焦点展开辩论,让庭审始终聚焦核心争议,高效推进案件审理。法律适用环节法官大胆创新,作出精准认定:依据借条与通话录音中的债务自认,确认原始债权合法有效;参考相关规定,认定:“受让人直接起诉、起诉状副本送达债务人”即产生债权转让通知效力。既简化了程序,又保障了交易效率。
对于林某提出的高额利息请求,法官严格依法审查。因原始借贷未约定利息,最终仅支持郑某自作出还款承诺之日起,按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在维护林某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双方权益的平衡。
案件审结后,林某拿到判决时感慨道:“这么多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法官不仅查清了事实,还帮我拿回了欠款,太感谢法官了!”而郑某在法官耐心释法后,也表示会尊重判决,履行相应义务。
未来,磐石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理念,以更细致的调查、更精准的裁判、更温暖的服务,化解矛盾纠纷,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切实回应群众期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