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的枪声,本以为会成为美国凝聚社会共识的契机。
31 岁的 MAGA 阵营青年领袖柯克遇刺,特朗普下令全美降半旗致哀,两党表面上都发出了谴责政治暴力的声明,舆论一度期待这场悲剧能暂缓日益尖锐的党派对立。
但这种脆弱的默契,在 FBI 介入调查后迅速崩塌。
随着 22 岁嫌疑人罗宾逊的自首,案情细节的披露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成了党派之间相互攻伐声讨的弹药。
比起子弹击穿肉体的瞬间,这种制度性的撕裂与内耗,才是给美国政治写下的死刑判决书。
“骗子!懦夫!演员!小丑!”,美FBI局长和议员激烈互怼
当地时间 9 月 16 日,美国国会召开听证会,就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帕特尔在查理・柯克遇刺案中的表现及其他事务进行问询。
听证会上 FBI 局长与议员之间激烈交锋,场面火爆。
查理・柯克遇刺身亡后,犹他州警方快速拘押了一人,帕特尔也在社交平台宣称 “嫌疑人已被捕”。
然而后续证实警方抓错了人,真凶仍在逃,帕特尔此番表现引起美国国会两党对其专业性和政治化操作的质疑 。
当 FBI 局长在国会听证会上通报 “凶手背景复杂,非单一意识形态驱动” 时,共和党议员直接拍案而起,指责其 “隐瞒左翼暴力证据”,甚至嘲讽局长是 “民主党控制的木偶”。
面对指控,FBI 局长当场回击,痛斥议员 “为选票编造阴谋论,是拿逝者当政治道具的小丑”。
这场撕破脸皮的互骂,将美国政治的虚伪暴露无遗。
柯克的遗体还没下葬,他的死亡就已被拆解成不同的叙事工具:保守派将其塑造成 “左翼暴力下的殉道者”,自由派则借此强调 “枪支管控紧迫性”,而 FBI 与国会的对抗,不过是把这种理念之争转化为了权力层面的直接厮杀。
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之前的话还真所言非虚,美国早已进入 “暴力民粹主义时代”,如今连本应维护正义的执法与立法机构,都陷入了 “以骂代查、以攻代辩” 的泥潭。
弹击穿肉体的瞬间,这种制度性的撕裂与内耗,才是给美国政治写下的死刑判决书。
骂战背后,制度失灵的溃败
FBI 与国会的激烈冲突,绝非偶然的情绪失控,而是美国 “三权分立” 机制失灵的具象化表现。
柯克遇刺案不过是个导火索,点燃了长期积累的制度矛盾。
特朗普再度执政后,行政权力持续扩张,FBI 的独立性不断被侵蚀。
为迎合 MAGA 势力,政府将国土安全重心从本土极端主义防治转向移民执法,直接削弱了 FBI 对政治暴力的监测能力。
当柯克案发生后,FBI 既需应对公众对破案效率的期待,又要承受白宫的政治施压,陷入两难境地。
而国会中的两党议员,则早已放弃了监督与协作的本职,将听证会变成了向选民表忠心的 “秀场”。
共和党议员必须紧跟特朗普的 “左翼威胁论”,民主党议员则要坚守 “控枪议题防线”,理性调查在党派利益面前荡然无存。
更致命的是,这种制度内耗正在消解美国社会的信任根基。
普林斯顿大学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针对公职人员的威胁事件已超 250 起,较去年增长 9%。
从特朗普遇袭到明尼苏达州议员遭枪杀,再到如今的柯克之死,政治暴力本应倒逼制度完善,可 FBI 与国会的互骂却传递出清晰信号:权力部门首先考虑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击败对手。
当执法者与立法者陷入 “互杀” 困局,普通民众对制度的最后一丝信任也正在崩塌。
判决争议,理念之争与文明失序
如果说柯克遇刺是政治暴力升级的标志,那么 FBI 与国会的骂战,则是给美国政治文明敲响了丧钟。
这种 “比枪杀更可怕的互杀”,正在从三个层面摧毁美国的政治根基。
其一,对话机制彻底消亡。
美国政治的核心优势本应是 “通过辩论达成共识”,但如今对立阵营早已放弃对话,转而选择 “消灭辩手” 或 “辱骂对手”。
柯克案中,凶手因理念分歧便痛下杀手,而权力部门则因立场不同便当庭互怼,理性沟通的空间已被仇恨填满。
其二,暴力正当性被变相认可。当保守派领袖呼吁 “为柯克复仇”,当左翼网民为遇刺事件 “幸灾乐祸”,当权力部门用对抗代替履职,政治暴力正在从 “禁忌” 变成部分人眼中的 “合理选项”。
其三,制度沦为党争工具。FBI 的调查被贴上 “党派标签”,国会的监督变成 “政治攻讦”,本应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机器,如今反而成了加剧撕裂的 “加速器”。
枪支泛滥尚可通过立法缓解,经济失衡尚能通过政策调节,但当政治制度本身陷入 “互杀” 的恶性循环,当分歧不再靠选票解决而靠子弹与辱骂终结,美国政治便已走到了文明的尽头。
这个国家的政治肌体,早已被内耗与对立侵蚀殆尽。
不过这场死刑需要漫长的 “执行过程”,还将拖垮多少普通民众的生活,撕裂多少本应相连的社群,难以估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